许承尧

更新时间:2024-10-20 08:00

许承尧(1874 ~ 1946年),曾单名芚,字际唐、芚公、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徽州府歙县人。近现代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入翰林。辛亥革命后,应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等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等职。1924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从此绝迹仕途,在家乡以著述终老,著有《歙县志》《歙故》等。

末代翰林

许承尧祖父许恭寿(字品三)为蒙学塾师,父亲许学诗(字雅初),曾经在江西经商。许承尧自幼聪颖好学,十六岁为府庠生。光绪甲午科举人,曾师事著名学者汪宗沂先生(时掌紫阳书院)与同学黄宾虹、江鞠卣相交莫逆。

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为庶吉士,成为中国“末代翰林”之一。旋而告假南归,返歙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后因秘密组织旨在废除君主、与陈巢南、陈鲁得等组织成立“黄社”推行新学,而被人告发,遂辞去二校监督之职,回京销假。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是以许承尧得以重入翰林院,任编修兼国史馆协修。

辛亥革命后,应皖省督军柏文蔚之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筹建芜(湖)屯(溪)铁路。不久,柏文蔚等讨袁失败,许遂去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先后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渭川道尹等职。1924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虽任安徽省府顾问,但基本不过问政事。自此绝迹仕途,息影家园,收集来自藏经洞的写本二百余卷,以著述终老。

个人成就

诗词

许承尧一生刻意为诗,造诣深湛,其诗“初学长吉、义山,继乃由韩入杜,冀窥陶、阮。于宋亦取王半山、梅圣俞、陈简斋。明、清二代,时复旁撷。无偏嗜,故无嗜肖。”(《疑庵诗》自序)同时,他还深受龚自珍、黄遵宪的影响,主张走诗歌革命的道路。其诗思渊虑微,悲愤深广,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灾难特别深重之时的爱国情怀。在艺术上,其诗托意渊微,别开生面,以科学知识入诗,以俗语、译词入诗,体现了“诗界革命”的精神和近代启蒙的气象。《光宣诗坛点将录》将他与周达(梅泉)合列为“地空星小霸王周通”,评曰:“疑庵诗,风骨高秀,意境老澹,皖中高手。”其诗集名《疑庵诗》,马其昶、陈宝琛曾为之作序,晚年经其手订,有十四卷本传世。1932年至1936年,他参与《安徽丛书》的编刊,后因抗日军兴,至六期而中止。1933年,先生倡议重修《歙县志》并被共推为总纂。经三年努力,始竣其事。该志凡十六卷,搜采广泛,考订精赅,为方志之杰构。许承尧在长期治学中,尤其在辞官返乡之后,主纂《歙县志》之余,博览群书,广事搜讨,赓续十余年,乃完成《歙事闲谈》(又名《歙故》《歙事征》)30卷(抄本)、《新安佚诗辑》4卷、《明季三遗民诗》(抄本)等,为后人研究歙县历史和民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承尧先生另撰有《疑庵文剩》《疑庵随笔》《疑庵藏书画录》《疑庵日记》《〈蕙音阁诗集〉评点》等。

兴学

在兴学方面,除前述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外,还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助乃祖品三先生在村中创设敬宗小学、端则女校,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

古物

许承尧生平喜爱收藏古物,在甘肃时,收集唐人写本藏经较多,以后又陆续收藏了少珍贵书帖和绘画作品,这批藏品的玩味提高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书法作品即受汉简和唐人写经的影响,风姿绰约,流畅大方。许承尧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所有藏品和手稿都捐献给了安徽省博物馆

诗作集粹

【文殊院(四首选一)】

雄风破空来,驱云蹋天走。惊涛悸心目,奔石落肩肘。群峰易其次,倏忽分见否。

见如舟出峡,一闪复无有。掉头偶不虞,云气咽满口。老松与风战,如人竟张手。

百撑不一折,颇恃鳞甲厚。山灵顾怜之,鏖斗不使久,吾徒饭未毕,旭日已窥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