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人

更新时间:2024-02-24 01:46

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2008年01月23日在北京宣布,出土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古人类化石,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许昌人”,经北京大学周力平光释光实验室测定,年代为距今10.5-12.5万年。

背景介绍

对于人类起源问题,国际学术界有很多理论,最著名的包括“非洲起源说”及“多地区起源论”,这是长期以来全世界古人类学家争论的热点问题。一个经拼贴复原后几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许昌人”,将为我国古人类进化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它是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中的重要一环,并有望打破人类“非洲起源说”的观点。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2008年01月23日在北京宣布,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出土于河南许昌灵井遗址,考古学家已正式将其命名为“许昌人”。此次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掘开始于2005年6月,而“许昌人”头骨发现则是在2007年年底。

发现遗址

“许昌人”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是在许昌市一个叫灵井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196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北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一个村民挖井挖出的堆积物中,采集到一批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认为属“中石器时代”,引起史前考古界的重视。1992年,灵井遗址被公布为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处史前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12月的考古发掘中,本来是准备在12月15日结束,但一直不断出“东西”,就延长了一天。第二天欲罢不能,又将工期推到了17日,就在这一天,突然发现了头盖骨化石。200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至今,共发掘遗址面积260平方米,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共计3万余件。

专家称,“许昌人”的身份可能有几种推测,一是从北京猿人一直延续下来的中国人种中的一环,二是从非洲来到亚洲的非洲人,也有可能是两个人种进行杂交后的“新人类”。我国专家经过多学科研究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不仅是因为头盖骨信息含量的一致性,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都是本土文化面貌,少见外来因素影响。当然,研究刚刚开始,“许昌人”的真实面目会逐步浮出水面。

挖掘出土

“许昌人”出土始末

2005年6月29日是第一个石英片出土的日子,开始是很小的一片,接下来是成组地显露。

后来,化石陆续出土,有鹿、马、牛、犀等的化石。石片、石器人工打击痕迹清晰可见,化石石化程度相当完好。到2005年年底,出土石制品2452件,动物化石3000余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度全国重要考古发现。

2006年在上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又开了几个探方,收获颇丰。

17日上午刚一上工,就有人说:“今天人头该出来了!”又有人说:“出了人头,让领导(领队)请客!”类似的话,自2005年发掘以来,不知重复过多少遍,谁也不会因此而留意,但客还是要请的。工地上的工友们,已跟我们发掘两年半,其间,工具改进过5次,很多人手上,早已是旧茧加新茧。常人手指是圆的,他们的手指却是方形的。单一的工序,反复的操作,加上刻苦用心,他们早已成了发掘化石、石器的行家,来自农家的他们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此时,他们心里也许明白,灵井的发掘仅有区区几个小时了,重大发现的机会已为时不多。

负责9号探方的技工曹秀梅一再告诫:“稳住,稳住,和往常一样!”可话音未落,在探方东北角发掘的李翠云民工却急促地喊道“有——戏——了!”周围的人有些慌乱,曹秀梅过来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化石的轮廓顿时清晰起来:骨头表面光圆,更重要的是,在化石的一侧边上已清楚地显露出了骨缝,这是人以外任何动物化石所不具有的特征。她一边清理,一边语无伦次地说:“不是,牛头,不是!是个牛头……”

此时,正在郑州伏案起草2007年灵井发掘工地的年终总结,我写道:“灵井发掘工地在2007年的发掘工作中,尽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不能不坦率地说,寻找人类化石的希望却从此……”这时,桌上的电话铃响了,是曹秀梅的电话。

我的第一反应是,工地都到最后时刻了,还会有什么不测的事情发生?因为任何一个考古工地,领队最担惊的是安全问题,文物安全,人身安全,哪一样出了事,领队都吃不完兜着走;最怕的是,你天天在那里都是好好的,但你刚一离脚,就来了事;更怕工地冷不丁地打来个电话什么的,那多半不是好事……电话里说,发现了一块圆圆的骨头,边缘有骨缝,像是人的顶部。我立刻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全体——停下!给我看好化石,我马上就到!”

这个电话,这个发现,使灵井遗址的发掘发生了重大转折!

理论价值

验证人类起源“多地区进化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等10余位专家在研究发掘出土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及同层伴出的石器和动物化石标本后认为:此次出土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层位明确可靠,处于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

在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非洲起源说”,即中国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约20万年前消失,现代中国人都是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一是“多地区进化说”。“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就是其中之一。其重要依据是发现了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至20万年间的辽宁金牛人、1万至4万年间的北京山顶洞人等,几乎是一个完整的进化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却存在着关键缺失:没有5万~10万年间的人类化石。而这一时期正是“非洲起源说”推断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段。此次发现距今8万至10万年的“许昌人”头盖骨,正处在这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为此专家表示:这不但是中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发现,而且对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考古意义

意义:填补中国古人类进化的空白

在这片保存较完好的遗址中发掘出土古人类顶骨和枕骨、颞骨的化石共计16块,经复原后发现“许昌人”其眉脊较突、前额低平窄小、枕突隆起、骨壁较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灵井考古发掘队领队李占扬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距今10.5万年至12.5万年的完整头骨可以提供该时期古人类研究大量准确数据,在这以前,这一时间段的数据为空白。现代人类区别于古人类的标志就包括头骨变薄、眉脊突出程度减弱等,有了可比照的数据对于研究中国地区古人类进化脉络将有重要意义。

李占扬介绍说,比发现完整的头骨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头骨内侧还附着有类似脑壳内膜的组织。科学家可以借此来研究旧石器时代祖先的脑部神经。.在此次灵井古人类遗址发掘中,除了古人类头骨外,还出土石器和牛、马、鹿、犀等动物骨骼化石约3万件,其中包含大量古人类行为信息,从出土石器判断,该遗址上活动的古人类并未受到外来猿人活动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还有东南亚地区,我们基本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的解决将为亚洲各国现代人的起源提供参考。

保护工作

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局副局长高宇平说,“许昌人”的发现,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我市多措并施,抓好遗址周边环境整治,为继续考古发掘、保证文物安全、开展文物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领导重视。省委书记徐光春专门作出批示,高度赞扬包括灵井“许昌人”遗址在内的河南入选项目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市委书记毛万春、市长李亚专程到灵井“许昌人”遗址调研,就宣传、保护、规划、利用等工作作出部署。———行动到位。省文物管理局、市政府分别召开了“许昌人”遗址环境整治现场办公会,许昌县委、县政府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职责,灵井镇专门成立了保护遗址的队伍。

———效果明显。遗址周边的垃圾、杂物已全部清运干净,周围民房的立面已粉刷完毕。通往遗址规划道路的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考古发掘地护栏安装和粉刷已经完工。许昌灵井遗址考古发掘队在考古发掘工地建立了临时工作用房,各项考古发掘工作正按计划顺利进行。

所获荣誉

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许昌灵井“许昌人”遗址位居榜首。

合作研究

据介绍,“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工作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将人类化石断块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精度CT实验室进行扫描取得基础数据,第二阶段是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对化石扫描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

CT扫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古人类学领域,已引起古人类学研究的重大变革,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对化石作无损切片检测,并对古人类化石的精细器官、硬组织微细结构进行断层扫描,快速提取内部结构及准确分割,以达到三维立体重建的可视化效果。

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的Weber教授是世界上将该项技术用于人类化石研究的发起者,他和他的研究小组用CT扫描技术对出自非洲和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的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同时,维也纳大学人类学系建有包括世界上几乎所有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数据库,在此将确定“许昌人”在世界古人类学上的进化位置。

“许昌人”头骨化石的模型已经复原,并取得了测量、分析资料和初步结果。此次中奥合作,将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检验和提升。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中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已出土大量精美细石器、牙针、赭石染料等文化遗物3万余件,从中发掘出土的距今8万-10万年古人类头骨化石及相关资料,是中国、东亚乃至世界古人类及其文化的重大发现,对于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进展

化石出土

“许昌人”2号头骨化石出土

5月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考古发掘领队李占扬,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许昌灵井镇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大发现——在同一探方出土了第二颗10万年前的“许昌人”2号古人类头骨化石。

再次出土

“许昌人”1号旁再次出土头骨化石

今年4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新出土了27块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顶骨、眉脊、面骨和颅底骨等,骨骼多数可拼接复原。其中,面骨和颅底骨属首次发现。

这批新发现的化石,分布在9号探方西部约3平方米的范围内,和此前发现的“许昌人”头骨化石相距较近,属同一地层,年代测定距今10万年左右。

李占扬介绍,2007年年底出土的16块古人类头骨断块,因处在现代人起源敏感时段的10万年前而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之后,该头骨被命名为“许昌人”,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次年,在9号探方东部的地层中,又找到12块属同一个体的头骨断块。两次出土的断块,已成功复原一颗基本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标本。

但随后几年,9号探方内积水较多,不利于继续发掘,考古发掘工作转向较高位置的10号、11号和12号探方,虽然在石器类型上有所增加,动物化石也出现了一些新种类,但新的人骨化石却一直未再出现。

近期,灵井地区旱灾严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在对9号探方的继续发掘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古人食脑证据

“许昌人2号头骨”或是古人食脑证据

这次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根据化石断块在人体解剖部位上重复出现的情况,推定化石来自另一个体。

4月2日,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和赵忠义高级工程师现场观察,确认是一新的古人类头骨。根据专家建议,新发现的头骨可称为“许昌人2号头骨”,以区别于此前的“许昌人1号头骨”。

专家认为,2号头骨和1号头骨一样重要,它不仅为遗址增加了新的人科成员,而且在研究中可以互相印证和参照,最大限度地修正已取得的认识。比如1号头骨的脑量非常大,现可通过2号头骨脑量的测量对比,知道这一现象是个例还是群体中的普遍现象。

更为珍贵的是,在头骨内壁发现有成组的石片划痕,可能是古人食脑或其他行为最直接的证据。

期待新发现

新的古人类化石再次出现仍可期待

今年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第10个考古发掘年份,已发掘面积近450平方米,完成发掘的面积仅120平方米,而整个遗址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

在同一探方出土两颗1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李占扬说,目前正在发掘9号探方以西及与之相邻的13号和14号探方,因为这两个探方仍在被推断的埋藏人类化石的范围内,期待新的古人类化石再次出现。

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该遗址已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遗址性质为古人类在泉水边屠宰动物、制作石器或其他工具的工作营地。除两颗“许昌人”头骨化石外,还有众多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

李占扬表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大量细石器、微型鸟雕和早期陶片,时代距今1.35万年,对于研究中国北方陶器的起源、新旧石器时代过渡也十分重要。

“十年磨一剑”,经过坚持不懈的发掘和研究,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在探究中国现代人起源、雕刻艺术起源和华北地区陶器的起源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灵井许昌人遗址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源说

灵井“许昌人”冲击现代人化石“非洲起源说”

现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黄、白、黑等人种,其起源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现代人的起源是指早期人类怎样演变成现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的问题,是从人到人的问题,它是人类演化过程中最近的一段;而人类的起源则是指古猿怎样演变成人的问题,是从猿到人的问题。

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理论,一种是“单一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人是非洲南部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另一种是“多地区起源说”,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两种理论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早期智人,还是起源于各洲早期智人以至猿人。

1987年初,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卡恩等几位研究者提出了“夏娃理论”。他们选择了祖先来自非洲、欧洲、中东、亚洲、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147位妇女,分析了她们胎盘细胞内的线粒体的DNA,该DNA只有母体遗传,不像细胞核的DNA由双亲遗传,因而其追溯过程最后会导向一位单一的女性祖先。

最终,卡恩等人认为所有婴儿的线粒体的DNA最后都追踪到约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妇女,她可理解为现代人的祖先。大约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非洲分散到世界各地,取代了当地的土著人。这一说法被称为“线粒体夏娃假说”。

从1998年开始,中国遗传学家分析了中国的现代人的基因变异,得出结论认为,有些来自非洲的现代人在6万年前来到中国,取代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

这两种观点长期对峙,“非洲起源说”占据上风。因为在“许昌人”发现以前,已知最早的两块现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被认为早于10万年前,被“非洲起源说”的拥护者们用以作为主要证据支持。

李占扬表示,“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出现,无疑对“非洲起源说”构成了不可回避的冲击。

新的古老型人类

2017年3月3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对河南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论文:“在中国许昌发现的更新世晚期古老型人类头骨( Late Pleistocene archaic human crania from Xuchang, China)”。研究发现:距今10.5-12.5万年,中国境内生存着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其头骨呈现出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他们不是早期现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不是海德堡人、也不是直立人。他们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类群之中。

许昌人特殊的体质特征,反映出东亚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特点既具有一般性的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这项研究以详实的化石形态特征和精细的地层年代数据提供了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形态变异及演化模式的化石证据,标志着我国学者在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果。

研究小组采用形态观测、高清晰度CT扫描、手工及三维虚拟复原等手段,对许昌人头骨进行了拼接和复原,分别制作了1号和2号人头骨虚拟及实体的复原头骨及颅内膜。在此基础上,对许昌人头骨形态特征、测量数据、脑形态、脑量、颅骨内部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与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化石及数据进行了对比。

研究发现:许昌人头骨呈现复杂的混合及镶嵌性形态特征:

(1)脑颅的扩大和纤细化: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 cc,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平均值附近。骨壁变薄,颅形圆隆,枕圆枕弱化,眉脊厚度中等。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早期, 人类脑量具有增大及纤细化的演化趋势,许昌头骨明显扩大的脑量符合这一演化特点, 进一步证实这一时期的人类具有相似的演化模式;

(2)具有东亚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原始及共同特征:包括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中矢状面、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许昌人头骨具有东亚古人类一些原始特征及若干共同的形态特征,提示从更新世中、晚期,东亚古人类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连续演化模式;

(3)具有与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相似的两个独特性状:一个性状表现在项区, 包括不发达的枕圆枕、不明显的枕外隆突伴随其上面的凹陷;另外一个性状是内耳迷路的模式,前、后半规管相对较小, 外半规管相对于后半规管的位置较为靠上。这两个独特性状, 其中一个性状(枕圆枕上凹/项部形态)在东亚早期人类头骨不清楚; 另外一个特征(内耳迷路比例)在东亚古人类只出现了1例. 许昌头骨在枕圆枕上凹和颞骨内耳迷路半规管的形态上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相似, 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许昌人头骨具有的这种混合性,尤其是镶嵌性头骨形态特征, 反映东亚更新世人类演化特点既具有一般性的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其它地区古人类之间的交流。

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化石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更新世中、晚期人类演化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发掘和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该课题组先后在湖北郧西黄龙洞、湖南道县福岩洞、安徽东至华龙洞等地发现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在现代人起源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先后完成对广西崇左智人洞、许家窑、马坝、盘县大洞、道县等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形态、病理、创伤、先天畸形等研究,提出早期现代人至少10万年前在华南地区出现、部分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具有欧洲尼安德特人形态特征等观点。同时,在研究中注意到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不同步,在化石形态方面呈现明显区域性差别。这一地区早期现代人直接祖先的地区分布及化石特征还不清楚,尤其缺乏可靠的化石证据。

吴秀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