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古建筑群

更新时间:2024-09-20 16:11

许村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许村镇所在地——许村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自此,村落建设迅速发展。

历史沿革

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溪源、任公村。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风水,辞官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

正德二年(1507年)建五马坊,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立。

嘉靖二年(1523年)建薇省坊。2004年,歙县投资15万元对“薇省坊”进行落架维修。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建大邦伯祠。2003年,歙县投资5万元对“大邦伯祠”祠进行维修。

高阳廊桥,始建于元,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并建桥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

明嘉靖三十年(1557),建大观亭,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

隆庆二年(1568年),建双寿承恩坊。

万历年间(1573—1619)建大宅祠建。因宋钦赐“大宅世家”许克复而得名

清初,为纪念观察使许天相而建观察第,为许氏支祠,俗称“墙里门”,清代重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建双节孝坊,为歙县最小的石牌坊。

建筑格局

建筑布局

许村的村落布局和原有水系,是许村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许村村落的选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三面丘陵环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阳桥前汇成富资河,逶迤南向,同时,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着古人选址时所作“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

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建筑特点

许村整个村落傍山依水,风貌极佳,体现了风水理论中“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四大基本特征。村内传统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外墙为空斗砖墙砌筑,牌坊、桥梁等公共建筑则以石料为主。既有石牌坊6座、砖门坊3座、亭阁1座、廊桥1座、祠堂、民居多座。他们在功能设计、平面布局、砖、牧、石雕饰、题匾碑刻等方面,反映着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习俗及建筑审美观。

文物遗存

文物保护

1996年,许村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1998年5月4日,大观亭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歙县政府投资2.8万元征购保护明代住宅许社林宅。

2004年10月28日,大邦伯祠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古建筑:高阳廊桥、五马坊、许社林宅、薇省坊、大观亭、大邦伯祠、双寿承恩坊、大郡伯第门楼、大墓祠、大宅祠、三朝典翰坊、观察第、双节孝坊、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

2013年,许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文物价值

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接着地利之便迅速繁荣起来。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罕见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华。在高阳至前溪1500米的老街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200幢,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开放时间:早8:00—晚17:00。

优惠政策:A.免费政策:儿童1.4m以下免费;70岁以上老人持有效证件免票。B.优惠政策:在校学生、60-69周岁老人、军人、残疾证5--10级凭相关证件购买景区优待票。

交通信息

公交:歙县赴许村20公里有景区路标。在歙许公路歙县入口有穿梭中巴车。在建呈许公路将连通许村和呈坎。

自驾游:游客可自上海乘坐火车到达歙县,由歙县前往许村。也可自杭州出发,沿徽杭高速(04年10月通车)或徽杭公路前往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