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帖

更新时间:2024-06-07 11:51

《论书帖》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书,存世有两个版本,内容相近书风各异。

内容简介

其一:《论书帖》墨迹本(摹本),著录于《宣和书谱》,或为唐、宋年间摹写本。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纵28.6厘米,横40.5厘米,9行,85字。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其二:《论书帖》碑帖本(拓本),又名为论书帖法帖,著录于《江村销夏录》,为清代碑帖拓本经折装。总长113.8厘米,高31厘米,10行,85字(缺两字),笔势纵放流畅,神采飞扬,兼有行草韵味。帖上有“唐释怀素书”款,帖后有项元汴陆树藩题跋。又经著名收藏家高士奇梁清标笪重光王鸿绪等人鉴定。帖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御书”、“平生真赏”(米芾印鉴)、“项元汴印”、“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项叔子”、“笪重光印”、“江上外史”、“周寿昌荇农氏所藏”、“高士奇图书印”、“俨斋秘玩”、“陆树藩印”等鉴藏印,为学者黄锦祥藏本。

一版本

基本信息

《论书帖》墨迹本(摹本),著录于《宣和书谱》。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纵28.6厘米,横40.5厘米,9行,85字。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 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

一版本(墨迹本)释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亦(亦,一说作“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一版本书法评析

从艺术风格上看,《论书帖》不同于怀素其他如《自叙帖》、《食鱼帖》等用“古瘦”和“半无墨”的毛笔创作的笔意连绵不绝、体势险绝诡奇、极度夸张浪漫的狂草之作,笔下明显洋溢出东晋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此帖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擅长驾驭中锋,故能做到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骨气深稳,血肉丰润。虽偶作牵连映带,但亦无拖沓之嫌。笔墨流宕处,英姿勃发,气象超然。其结构以平正恒定基调,疏密聚散之间,显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的风致。

怀素《论书帖》在笔势上体现得非常出色。折势一般是表现在每行第一个字中的第一笔,或是用笔蘸墨后所作字的第一笔用折锋,第二、三笔用搭锋。此帖的折锋一般指落笔时的藏锋逆锋,搭锋指承上一笔的笔锋。如帖中第七行“颠形诡异”四字,“颠”字第一笔用折锋,第二笔用搭锋承下第一笔横的收笔,第三、四笔也都是搭上前一笔。第四字“异”字墨色较浓,显示出笔蘸墨后所书的痕迹。其第一笔用折锋,看上去似与前一字“诡”字的末一笔不相连贯。折、搭之势表示在数字内的笔势是上一个字用折锋,下几个字的第一笔用搭锋,保持其笔势的连贯性,不使其势背。

又如《论书帖》中第一行“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九字,第一字“为”字的末一笔为折下之势,余下八字的第一笔都用搭锋,承上笔势。其中“为其”二字及“山不高地”四字,字与字之间连接之笔细若游丝;“山”、“亦”、“无”三字的第一笔虽搭上一字之锋,但线条都不连接;“无灵”二字连接之笔稍粗,但略细于“无灵”二字本身的线条。这九个字虽都采用折、搭之势,但具体表现却有变化。宋姜白石续书谱》云:“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草书用笔既要多变,又要自然无做作之态,其难度就在于此。

一版本鉴赏递藏

《论书帖》前后800来年,流传有绪,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明项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内府收藏。项氏收藏时,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书签,今已佚失。《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江村消夏录》、《墨缘汇观》中均有著录。 《论书帖》卷后有历代收藏家、书法家的题跋,或记述流传经过,或加以品鉴,长短不一。其中元代赵孟頫行书跋云:“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缴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明项元汴跋云:“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清安岐在《墨缘汇观》中称此帖“字字规法右军,不做纵横之势”。怀素《论书帖》处处不离魏晋法度,用笔结体出规入矩,这一种传统素养的修持,颇受后世书家瞩目。元鲜于枢说:“怀素守法,特多古意。”《论书帖》没有掺杂怀素特有的狂颠纵放之势,当是其早期作品的特色。

二版本

基本信息

论书帖法帖》(墨本),唐释怀素书,清代碑帖拓本,此帖罕见弥足珍贵。经折装。总长113.8厘米,高31厘米,10行,85字(缺两字),书法豪迈洒脱,灵动多姿,略有行草韵味。帖上有“唐释怀素书”款,帖后有项元汴、陆树藩题跋。又经著名收藏家高士奇、梁清标笪重光王鸿绪等人鉴定。帖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御书”、“平生真赏”(米芾印鉴)、“项元汴印”、“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项叔子”、“笪重光印”、“江上外史”、“周寿昌荇农氏所藏”、“高士奇图书印”、“俨斋秘玩”、“陆树藩印”等鉴藏印。现为学者黄锦祥所藏。

二版本(碑帖本)释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亦为其离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闻知山中事有也。

(注:此版本书写内容有两处地方与第一个版本有所不同。一是:“离逸”二字不同于第一个版本的“颠逸”二字;二是:“闻知”二字不同于第一个版本的“问知”二字。)

二版本书法评析

怀素《论书帖》的第二个版本是学者黄锦祥发现的版本。为清代旧拓本,其正文与前版本基本一致而书风迥异,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件墨迹碑拓有完整题跋,详细介绍了怀素《论书帖》的传世数量和递藏经过…著名金石学家陆心源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在识文中说:“怀素《论书帖》有两个版本,其一是:三希堂刋本完善无缺(指不缺字),后有赵文敏(赵孟頫)跋;其二是:即此本中缺“两字”,前明为项墨林(项元汴)所藏,康熙中归高江村(高士奇)藏等等…”两者来源均有说明,后者为最新发现的怀素《论书帖》碑拓,帖中笔迹豪迈奔放,独具怀素早年潇洒不羁的艺术个性,令人耳目一新。

怀素《论书帖》是古代名帖,尽管第一个版本(摹本)与第二个版本(拓本)有所不同,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大家去学习研究。通过“第二个版本”的发现,也很大限度还原了怀素“论书帖”的本来面貌。帖中除了宋代“绍兴”、“政和”、“宣和”和米芾等多枚印鉴之外,还有明代收藏大家项元汴等人的题跋。以此推测,怀素的碑刻始稿或源于宋代,惜未见其碑刻原石。怀素的早期作品与晚年作品有明显区别,从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重新回归到晋人风度,这也是怀素的高明之处。

二版本书法题跋

1. 项元汴题跋:

唐释怀素,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徙家京兆,(玄)奘三藏之门人也。初励律法,晚精意于翰墨,追仿不辍,秃笔成冢,一夕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昧。”斯亦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窦臮钱起之徒,举皆有诗美之,状其势以谓:“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人不以为过论。又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孰为不可?”及其晚年益进,则复评其与张芝逐鹿,兹亦有加无已,故其誉之者亦若是耶!考其平日得酒发兴,要欲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是可尚者。

论书一帖,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要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不知其肘下有神,皆以狂称之,殆亦非会心者。予昔购之,虽行草不伦,其笔法与此帖一同,但有肥瘦之异,正不解真草各有态,执而论书,鲜不失矣。汴也何幸观此奇观,千百载之下,吾谓:“君子有三乐,此帖与存焉后人其宝之。”墨林项元汴在双树敬题。

2. 陆树藩题跋:

怀素《论书帖》,宋徽宗内府物,为《书谱》所载八十七种之一。《江村消夏》箸于录:是帖世有二本,一刋于“三希堂”,完善无缺,后有赵文敏(赵孟頫)跋;一即此本中缺“两字”,前明为项墨林(项元汴)所藏,康熙中归高江村(高士奇),又经梁蕉林(梁清标)、笪江上(笪重光)、王俨斋(王鸿绪)鉴定者也。光绪十五年季夏归安陆心源识(男)树藩书。

这个题跋信息量具大,当中提及的高士奇、梁清标、笪重光、王鸿绪、陆心源都是清代赫赫有名的鉴定家和收藏家。陆心源在识文中明确指出:“怀素《论书帖》存世有二个版本”,而写此题跋之人正是陆心源长子陆树藩

从学者黄锦祥发现的第二个版本(旧拓本)中,确是缺少“两字”,“诡”字和“昨”字,与陆心源的识文相符。

作品赏析

比较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碑帖本(第二个版本)在词藻运用上比墨迹本(第一个版本)更加精谨,体现出怀素深厚的学问功底。

首先,我们要了解词性的前后关系。“颠逸”是指颠狂放逸,即乱写乱画满纸荒唐,与下句“全胜往年”就显得自相矛盾。而“离逸”则不同,离指离开、摆脱;逸,过也、纵也,这里指放纵。“离逸”是指离开过分放纵之笔(即拒绝不规范的写法),所以后来才会觉得自己“写得比往年好”,大意是指怀素在书写方面纠正了某些错误,因而取得了更大进步,这完全吻合怀素在学习上的严谨个性…其次,文中最后一句,用“闻知”一词,在文字的修饰方面更为巧妙,符合唐人文采渊博的时代特征,“闻知”即是听说后知道。(表示早已听闻知晓);而第一个版本的“问知”二字,则是从“不知道问别人”到“已知有这会事”相矛盾。

业内人士指出,《论书帖》是怀素早期作品之一,此碑帖(第二个版本)很有可能是怀素《论书帖》正文的原作稿本,即是怀素《论书帖》的真迹版本,因此对探索怀素草书的发展轨迹有重要意义!也有长期从事古籍碑帖研究的藏家表示,第一次见到这个古代帖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孤本倍加珍贵。

作者简介

怀素(737~799年),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有“狂僧”之称。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邬彤(怀素姨表兄弟)学草书。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乃告以笔法。762年(宝应初年)自零陵出游,历衡阳,走广州,客居潭州,然后经岳州,进入长安。772年,怀素回乡,途经洛阳,适逢颜真卿,曾趋谒拜访,僧儒论书,遂为书坛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卢象戴叔伦、钱起等人,皆有歌行称颂之。

怀素以狂草著称于世,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传世墨迹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神迹帖》、《苦笋帖》、《论书帖》等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