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12 14:23
《论列宁主义基础》苏联革命家斯大林创作的政治著作,首次发表于1924年4月。
《论列宁主义基础》全书共分九章,斯大林就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方法、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农民问题,民族问题、战略与策略、党,工作作风等问题扼要地论述了列宁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所作的新贡献,说明列宁如何在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激烈斗争中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为了回击托洛茨基等人对列宁主义的攻击,保卫列宁主义,为使全党和全体苏联人民正确理解列宁主义,斯大林继《论列宁》之后,于1924年4月初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作了题为《论列宁主义基础》的重要讲演。
在序言中,斯大林提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和列宁之间隔着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独占统治的整个时代,和这个机会主义做无情的斗争不能不是列宁主义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于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问题,斯大林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旧的“繁荣的”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金融集团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利益产生的矛盾以及占统治地位的“文明”民族和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三者决定了帝国主义不仅使革命成了必不可免的实践问题,而且成了直接冲击资本主义堡垒的有利条件,这就是列宁主义产生的国际环境。而列宁主义之所以诞生于并不是典型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俄国,是因为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俄国当时孕育革命的程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所以只有俄国才能用革命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正因为如此,俄国成了列宁主义的策源地,俄国共产党人的领袖列宁成了列宁主义的创造者。
关于列宁主义的方法问题,斯大林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教条主义做法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列宁主义的方法正是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环境中产生和锻炼出来的,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在群众革命斗争的烈火中,恢复被第二国际破坏了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消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状态;第二,要根据第二国际各党的实际行为,而不是根据它们的口号和决议来检查第二国际各党的政策;第三,要按新的革命的方式,用教育群众和训练群众去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去改造党的全部工作;第四,无产阶级政党要进行自我批评,要从自己的错误中接受教育。斯大林指出,列宁方法的原理,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基本上已经有了。列宁的方法不仅是马克思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方法的恢复,不仅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恢复,而且是这个方法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
关于理论问题,斯大林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是概括起来的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二是抨击了机会主义的“自发论”,指出自发论是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的理论,是降低自觉因素在运动中的作用的理论,是“尾巴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一切机会主义的逻辑基础。三是认为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包括:第一,无产阶级革命不是某一个国家内部发展的结果,而是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帝国主义展现的链条在某个国家内断裂的结果。1917年的俄国是帝同主义展现的链条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革命得以在此爆发。第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没有鸿沟,把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关于利用资产阶级革命来“立刻”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革命论的基石之一。第三,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获得胜利的革命的任务就在于“尽力做到在一个国家内所能做到的一切,以便发展、援助和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斯大林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地位和使命。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无产阶级专政的使命是镇压已被推翻的剥削者的反抗,巩固自己的成绩,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使革命达到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是新型民主的国家,是对无产者和一切穷人民主,对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能是资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平发展的结果,而只能是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结果。第三,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以前的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现在成了全部国家政权和全部国家机构的固定的和唯一的基础;以前不能平等享受到民主权利和自由的群众现在被吸引来经常参加国家的民主管理并且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关于农民问题,斯大林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专政,农民是无产阶级在为政权而斗争中的同盟者。第二,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决定农民最终离开资产阶级,转而服从无产阶级这个革命领袖的领导。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农民更加革命化,直接团结在无产阶级的周围。第四,在苏维埃政权巩固后,经济建设成为首要问题,使农民合作化是列宁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
关于民族问题,斯大林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最近二十年来,民族问题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看待民族问题要注意区分两种不同性质,即革命的与反革命的,进步的与反动的。在估量被压迫国家的民族运动时不要以形式上的民主为标准,而要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总结算中的实际结果为标准。第二,在概括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十条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民族问题的两个趋向:一个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力求在政治上摆脱帝国主义束缚而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的趋向。一个是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它力求使各民族在经济上彼此接近的趋向。对于帝国主义,这两个趋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共产主义,恰恰相反,这两个趋向不过是被压迫民族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各民族在统一的世界经济中的联合,只有根据相互信任和自愿协定的原则才能实现;各民族的自愿联合,只有经过使殖民地从“统一的”帝国主义“整体”分离出来的道路,经过使殖民地变为独立国家的道路才能达到。
关于战略和策略,斯大林讲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列宁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二是战略规定无产阶级在革命某—阶段上主要的打击方向,和革命的基本力量及其后备军有关。三是策略是随着来潮退潮而变更的。四是战略指导的任务是要正确运用一切后备军来达到革命在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目的。五是策略指导的任务是要掌握无产阶级的一切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保证这些形式的正确运用,以取得战略胜利所必需的最大成果。六是革命的策略和改良主义的策略有本质区别。前者改良是革命的副产品,后者改良就是一切。
关于党的问题,斯大林论述了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特点。第二国际各党是迁就议会选举和议会斗争的选举机关。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必须有新的党,战斗的党,革命的党。新型政党的特点: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党是意志的统一,是和派别组织的存在不相容的;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
关于工作作风,斯大林指出,俄国人的革命胆略和美国人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就是党的工作和国家工作中的列宁主义的实质。
该文最早载于1924年4月26日和30日、5月9日、11日、14日、15日和18日《真理报》第96、97、103、105、107、108和121各号。中译文被收入《斯大林全集》第6卷。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语: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领导人。1922年担任苏共总书记。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保卫和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