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0 22:23
《设渔者对智伯》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采用史有其人的智伯与虚拟假设的钓鱼人问答的对话体方式,从寓言落笔,借动物设喻,以史实为据,强调指出过分的贪欲必然会带来破国殒身的结果,层层深入,擘肌人里,描写虽明显地夸张,却寓意深刻。这篇散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精练,文笔舒畅。
设渔者对智伯
智氏既灭范、中行1,志益大2,合3韩、魏围赵,水晋阳4。智伯瑶乘舟以临5赵6,且又往来观水之所自,务速取7焉。群渔8者有一人坐渔,智伯怪之,问焉,曰:“若渔几何9?”曰:“臣始渔于河,中渔于海,今主10大兹水11,臣是以来。”曰:“若之渔12何如?”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魦13、鱮14、鱣15、鰋16者,不能自食17,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18。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19之下,伺20大鲔21焉。夫鲔之来也,从22鲂23鲤数万,垂涎流沫24,后者25得食焉。然其26饥也,亦反吞其后。愈肆其力27,逆流而上,慕28为螭龙29。及夫抵大石,乱飞涛30,折鳍31秃翼,颠倒顿踣32,顺流而下,宛委33冒懵34,环坻溆35而不能出。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36,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37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38,求大鲸39焉。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40逐肥鱼于渤澥41之尾42,震动大海,簸掉43巨岛,一啜44而食若舟者45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46,槁47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48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是舍49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过其端50矣。始晋之侈家51,若栾氏52、祁氏53、却氏、羊舌氏以十数54,不能自保,以贪晋国之利,而不见其害。主之家与五卿55,尝裂而食之56矣,是无异鲨鱮鳣鰋也。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57,然而犹不肯寤58。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59,侵人之势力60,慕61为诸侯62,而不见其害。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63,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64而弃之,鲲鲕65遗胤66,莫不备俎豆67,是无异夫大鲔也。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68其肥69,犹以为不足。力愈大而求食愈无餍70,驱韩、魏以为群鲛,以逐赵之肥鱼,而不见其害。贪肥之势71,将不止于赵。臣见韩、魏惧其72将及也,亦幸73主之蹙于晋阳74。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75,以为咸在机俎76之上,方77磨其舌78。抑79臣有恐80焉,今辅果舍族而退81,不肯同祸;段规深怨而造谋82,主之不寤,臣恐主为大鲸83,首解84于邯郸,鬣摧85于安邑,胸披86于上党87,尾断于中山88之外,而肠流于大陆89,为鱻90薧,以充三家91子孙之腹。臣所以大惧。不然,主之勇力强大,于文王何有92?”
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93。
1.智氏既灭范、中行: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伯联合韩、赵、魏三家灭了范氏、中行氏。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
2.志益大:野心更大。
3.合:联合。
4.水晋阳:用水灌淹晋阳城。水,作动词用。晋阳,地名,故城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是当时赵氏的重要领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智伯联合韩氏韩康子、魏氏魏桓子共围赵氏的重要领地晋阳,并决汾河的支流晋水灌淹晋阳。
5.临:本义为居高下视,此处引中为巡视、视察。
6.赵:这里指赵氏的领地。
7.速取:迅速攻取。
8.渔:此处指钓鱼。
9.几何:多久。
10.主:文中之“主”,均为钓鱼人对智伯的敬称。
11.大兹水:使这条河(晋水)的水大,即指决口让晋水淹晋阳。
12.渔:此处意指钓鱼的技术。
13.魦(shā):同“鲨”,一种大小如手指的鱼。
14.鱮(xù):即鲢鱼。
15.鱣(zhān):同“鳝”,即黄鳝。
16.鰋(yǎn):即鲇鱼。
17.不能自食:不能自己寻觅食物。
18.日收者百焉:每日可钓得上百条鱼。
19.龙门:指陕西省韩城县与山西省河津县之间的龙门山。
20.伺:观察,守候。
21.鲔(wěi):即鲟鱼。
22.从:随从,跟从。
23.鲂(fáng):即鳊鱼。
24.垂涎流沫:此指鲔鱼垂涎流沫。
25.后者:指跟从着在后面的鲂、鲤等鱼。
26.其:此代指鲔鱼。
27.肆其力:竭尽自己的力量。
28.慕:思慕,向往。
29.螭(chī)龙: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
30.乱飞涛:在湍急汹涌的波涛中晕头转向。
31.折鳍(qí):折断了鳍。
32.颠倒顿踣(bó):翻滚跌落,疲惫不堪。
33.宛委:蜿蜒逶迤。此指在蜿蜒曲折的河道中。
34.冒懵(měng):昏厥迷糊。冒,通“懑”,气郁,昏厥。
35.溆(xù):水边,与“浦”义同,亦指水边沙地。
36.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意谓原先跟在鲔鱼后面的鱼群中的大鱼,就有机会来啄食它,我也没有用任何工具就抓到了它(指鲔鱼)。
37.任公子:古代传说中善于捕鱼的人,即任父。相传任公子钓鱼时用粗大的钩和帛制成钓具,用五十头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鱼钩鱼饵下到东海里,终于有一条大鱼上钩,牵着鱼钩在东海里惊扬奋鳍,挣扎翻腾,白浪如山,海水震动,声同鬼神,惊震千里。任公子把它制成腊鱼,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都吃到了这条鱼。
38.北浮于碣(jié)石:乘船向北到达碣石山,想钓到大鲸鱼。碣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西北。
39.大鲸:海中大鱼。据古书记载,鲸鱼常在五月产子于岸边,八月率子返回海洋,激浪如雷,喷沫成雨,鱼类畏惧。
40.鲛:即鲨鱼,亦称海鲨、沙鱼。
41.渤澥(xiè):渤海的别称。
42.尾:此指下游。
43.簸(bò)掉:强烈颠簸摇荡之意。
44.一啜(chuò):一口。
45.若舟者:如同船那么大的鱼。
46.北蹙(cù)于碣石:被困于北方的碣石山下。
47.槁(gǎo):干枯。此指因搁浅干涸而死。
48.太公:即姜太公吕尚,字子牙,商末周初人。相传他在渭水边钓鱼,受到出猎的周文王的赏识,载他同车而归,尊为国师。
49.舍:舍弃,也是离开的意思。
50.已言过其端:已经说过来这里的原因了。
51.侈(chǐ)家:奢侈之家,即指贵族之家。
52.栾(luán)氏:晋国大夫宾,传六世而灭亡。
53.祁氏:晋国大夫祁奚,传至孙辈而灭亡。
54.以十数:十多家。
55.主之家与五卿:你们家和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五家。
56.尝裂而食之:意谓曾经一齐灭掉了他们,把他们的领地瓜分了。
57.可以惩矣:可以作为鉴戒了。
58.寤(wù):睡醒。引申为醒悟。
59.食人之土田:吞占别人的土地。
60.侵人之势力:侵占别人的势力范围。
61.慕:向往。
62.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统称为诸侯。
63.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意谓您与韩、赵、魏三家又瓜分、吞并了他们。
64.断其首:砍断它们的头。
65.鲲鲕(kūn ér):鱼子和鱼苗。
66.遗胤(yìn):所遗的子孙后代。
67.莫不备俎豆:没有不被当作任意宰割的祭物的。
68.益:增,增加。
69.肥:大。
70.无餍(yàn):不满足。
71.势:趋势,势头。
72.其:代词,代指范氏、中行氏被吞并的遭遇。
73.幸:庆幸。
74.蹙(cù)于晋阳:困于晋阳城下。
75.傲然:此处意指因对危险毫无所知而满不在乎的样子。
76.机俎(zǔ):此处意指圈套、机关或掌握。
77.方:正在。
78.磨其舌:兽类吞吃猎物前的动作。
79.抑:转折连词,意为“可是”。
80.有恐:有所担心。
81.辅果舍族而退:意谓智果已脱离了智氏家族而改姓辅了。
82.段规深怨而造谋:意谓段规对您深怀怨恨,正在谋划着进行报复。段规,韩康子的相国。
83.为大鲸:就像那头(搁浅干死的)大鲸那样。
84.首解:头被割下。
85.鬣(liè)摧:即翅膀被折断。
86.披:此处意为剖开。
87.上党:地名,今属山西省。
88.中山: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后为赵武灵王所灭。其地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
89.大陆:古代湖泊名,地在今河北省深县、赵县交界处附近,已变为地势较低的洼地。
90.鱻(xiān):即古“鲜”字,此处为鲜肉之意。
91.三家:指韩、赵、魏三家。
92.于文王何有:意谓与周文王相比,又有什么不如呢?
93.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智襄子请地于韩康子,致万家邑;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万家邑;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不与。智伯怒,帅韩、魏以攻赵,围而灌之,城不没者三版。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韩、魏曰:“唇亡则齿寒,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而分其地。
智伯在消灭范氏和中行氏以后,野心越来越大,又联合了韩、魏两家,包围了赵氏,准备水淹晋阳。一天,智伯瑶乘坐一只快船,前往巡察赵氏的防御,并且前前后后观察了晋水的上游,务必要急速攻取晋阳。这时,智伯发现在一群打鱼的人中间,有一个人坐着垂钓,觉得有点奇怪,便过去问他说:“你千钓鱼这一行,有多长时间了?”钓鱼的人并不正面回答,兜着圈子说:“臣开始时在河中钓鱼,中间在海上钓鱼。如今听说主人堵住了晋水,使这片水域急剧扩大,我所以来了。”智伯问:“你钓鱼的技术怎么样?”钓鱼的人说;“臣自小喜欢钓鱼。开始,我在河中钓鱼,有吹沙鱼、鲢鱼、黄鳝,鲇鱼等,不能自己寻拽食物,因此特别喜欢我下的钓饵,一天钓一百多条呀。我觉得这些鱼太小了,便离开河边到了龙门下边,等着钓大鲟鱼。鲟鱼来时,后面跟着几万条鲂鱼、鲤鱼。前面的大鱼流出来的口水、唾沫,就成了后面小鱼的食物。但那些大鱼饿了的时候,也扭回头吞食后面的小鱼。吃饱以后,更极力逆流而上,希望越过龙门,变成无角的螭龙。等到它们碰到巨大的礁石上,在飞涛中卷上卷下,弄折了脊鳍,碰秃了鱼翅,颠过来。倒过去,因劳累而翻上翻下时,便在水中打着旋儿,昏迷不醒地颇流而下,围着水中的小洲和河边的浅水旋转而游不出来。先前跟在它们后边的鱼群中的大鱼便高高兴兴地上前啄食它们,我也可以空着手得到它们了。但还认为收获太小。听说古代钓鱼的有一个任公子的,他钓的鱼更大。于是便离开龙门,来到海边,并乘船渡海,来到碣石山下,寻找大鲸鱼。我的钓具还没有放下去,便看见一条大鲸鱼赶着一群鲨鱼,在渤海中追逐一群大鱼。它们游动时掀起的波浪震动大海,仿佛巨大的海岛也被颠簸得摇摇晃晃。大鲸鱼一动便吞了几十条像船那样大的鱼,但它的勇力还没有用完,仍然贪心不止,结果往北搁浅在碣石山下,晒干了。先前那些被它当作食物的大鱼,反而回过头来争先恐后地吃它,我也可以空着手得到它。还认为太小。听说古代钓鱼的有一个叫姜太公的,钓鱼而得到周文王的赏识,于是舍弃了那条大鲸鱼,来到这里。”
智伯听了他的话,很不高兴,然而到底也没有清醒。于是韩、魏两家与赵氏联合起来,将智氏消灭掉,并将他的领地三家瓜分了。
唐德宗死后(805年),太子李纯即帝位,是为顺宗。深受顺宗信任的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王叔文随即和左散骑常侍、待诏王侄以及礼部员外郎柳宗元、监察御史刘禹锡等人一起谋办新政,推行了一系列使“人情大悦”的革新措施,其中就有“抑制藩镇割据”这一重要举措。这篇散文就是为了揭示了中唐时期那些“贪而不能止”的割据藩镇也必然会如智伯那样灭亡的趋势这一观点而作。
这篇散文第一段,渔者现身说法,凡贪欲者都没有好下场:魦鳍等小鱼因好饵而被收;鲔鱼因慕为螭龙而沉海不出;鲸鱼虽能倒海翻江也因贪而不知休止终于枯死海上、无论大鱼小鱼,都因贪心而落得可悲下场。作者寓意即在这里。作者认为有贪心的智伯,就会有更贪心的渔者制服它。过去有人认为渔者影射智伯,因为渔者一求缈鳄,再求鲔,再求鲸,再求太公,其贪固然与智伯相仿佛。但二者有很大不同。渔者所求,无不如愿以偿,渔者顺应形势追逐目标,和野心益发膨胀的智伯有根本的不同。渔者所钓的鱼,才是比喻智伯的。
这部分的写法,一是师法《庄子》的汪洋恣肆的风格和夸张手法,渔者是任公子形象的再创造。一是模仿《战国策》的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战国策·楚策》有一篇庄辛游说楚襄王的故事,其手法与此相同,而且字句亦有蹈袭,楚人庄辛规劝“淫逸侈靡,不顾国政”的楚襄王,用了几个生动的事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层层进逼:先言蜻蛉被童子所捉,而“蜻蛉,其小者也”;再举黄鹄被公子王孙所射,而“夫黄雀,其小者也”;再举黄鹄被射者所杀,而“黄鹤,其小者也”;再举蔡灵侯被大夫子发所捕捉,而“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最后点明楚襄王正受到秦国的严重威胁。这样,庄辛终于说服楚襄王改变初衷。柳宗元谙熟先秦典籍,集中有《非国语》六十七篇。套用《战国策》手法不足为奇。
第二段主要写渔者用智伯当前面临的严峻事态,直接启示他改变初衷,再不用前半部寓言的手法,但和前半部紧密呼应。而且还是沿用“庄辛说楚王”的手法。渔鱼深入剖析了晋国的内部矛盾,层层推进地指出了智伯当前处境的危险。先说若栾氏等“侈家”,因贪利不能自保被人裂而食之,“是无异钞筠鳇鳐也”;“又有大者焉”,再说若范氏、中行氏二家世卿“慕为诸侯”,又被人裂而食之,“是无异夫大鲔也”;“又有大者焉”,再说智伯“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而且直接点明智伯将会落得大鲸一样的下场,被韩、赵、魏三家吞并。渔者最后语重心长地提醒智伯:“你的勇力和强大程度比起周文王来,差得远了,不可能像周文王那样逐步统一全国。
这部分是在前半部分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是就前半部分里说明的群鱼贪而不知害的恶果来指明智伯的险恶处境,层次前后映衬,“贪晋国之利”照应上文“好臣之饵”;“慕为诸侯”照应上文“慕为螭龙”。作者精心结撰,匠心独运,层次井然,浑然天成,可见柳宗元古文艺术技巧的圆熟完美。
最后的几句话,作者交代了智伯终究也不醒悟,最后不出渔者之所料,被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消灭了。
这篇散文的寓意是说,贪得无厌、不知道满足的人,就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自己反而被消灭和吞并。全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精练,文笔舒畅,是一篇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和自然法则的寓言。
清·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华色似《汉书》,气势似《南华》,词锋似《国策》。”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方得回朝。寻迁为柳州(广西柳州)刺史,卒于任上。他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领袖人物,并称“韩柳”。诗文创作极为丰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善赋,在唐代赋家中成就突出。著有《柳河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