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

更新时间:2023-12-23 15:40

诃子,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hē zǐ,是古时妇女的胸衣。 诃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

简介

诃子(读音hēzǐ)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抹胸”等。汉族服饰中妇女的胸衣,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清代又称肚兜。《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侧手从抹胸里取出一个帖子来。”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今之袜胸,一名襕裙……即唐‘诃子’之类……自后而围向前,故又名合欢襕裙。” 诃子为中国古代女性的内衣之一,流行于唐朝、宋朝、明朝。

典故

相传为杨玉环发明。《事物纪原》中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按照现存的唐朝绘画(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诃子应为无带的胸衣。可能是连在裙子的上半部,拉过胸后在胸下扎带子固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