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0-22 14:01
《诗创作》1941年在桂林创刊,月刊,由胡危舟、阳太阳编辑,诗创作社发行,共创办19期,1944年停刊,停刊原因不详,诗歌刊物。由于物价无限制地高涨,诗人生活负担随日加重,该刊从第八期起对诗人稿酬有所调整:诗每行二角至五角,文每千字十二元。
该刊主要撰稿人有绿原,黄药眠,伍禾,胡拓,高岗,王亚平,放然,王晨牧,洪道等。
主要栏目设置为翻译专号、长诗专号、通俗诗歌专号、诗论专号等。此外,还载有新体诗、散文诗、诗辑,以及介绍苏联诗歌发展状况的诗论和鼓舞军民抗战斗志的诗歌作品。
由于中苏共同抗击德日法西斯,该刊有着明显的亲苏立场倾向,这表现在诗人创作的大量声援苏联的诗作里以及所翻译的苏联诗歌中,如刊载的《莫斯科依然雄壮地自豪地举着红旗》,孟超的《援助苏联,扑灭纳粹》,莱蒙托夫的《且尔克斯之歌》,编者还特设“惠特曼五十年祭特辑”,“英国诗抄特辑”,为祝贺郭沫若五十寿辰的特辑。此外,该刊还计划编一部“五年来新诗出版物总目录,包括诗集,诗刊及其他”,并计划举办“一个新诗出版物展览会”。郭沫若、何其芳、田汉、臧克家、艾青、胡风等人均有诗歌或诗论发表于该刊。
该刊秉持“与其像因早婚所产生的先天不足的许多丑孩儿,不如经过难产手续而诞生的美丽,健壮的独养子”的服务信条,坚持刊载质量上经得起考验的作品。新诗方面载有贺敬之的《十月》,黄药眠的长诗《让影子向着光明狂舞吧》,郭沫若《罪恶的金字塔》,诗论方面载有王亚平的《诗的语言与和典型人物的创造》,艾青《诗的形式》,胡风的《涉及诗学的若干问题》等。
该刊对于研究抗战时期新诗歌与抗战民众关系、新诗理论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