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7 07:09
诗词吟诵,福建省传统音乐,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诗歌吟诵历史悠久。《庄子》一书中就有“倚树而吟”之句,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吟诵,代代相传,延续已近三千年。
福州历史上文艺英才众多,还是“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有诗词创作和诗词吟诵的丰厚土壤。
吟诵是诗词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传统吟诵调介于朗诵和一般歌曲之间,属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个品种。吟诵能把传统诗词的声律美和意境美表现出来,而区别于一般歌曲的诗词专配曲子的形式。吟诵调按句式划分,一种句式有一种曲调,可以套上去唱,便于推广。福州的传统吟诵调优美,其流派众多。
与一般的歌曲相比,诗词吟诵调更侧重文学性和语言性,更注意诗词的声调(平仄)、韵脚、意境和韵味。初唐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和词,不但讲押韵,而且讲平仄,在诗词的“节奏点”(音步的衔接处)让平仄声交替出现,以充分呈现汉字声调之美。因而吟诵调除了在旋律上适应平仄的声调之外,还在节奏处理上实行“平长仄短”的原则,平声拖腔(尤其是句尾押韵之处),仄声及时收住;如遇仄声押韵而旋律又须拖腔,则在韵字之后加上休止符略事顿歇,然后拖腔(或加上“衬字”来拖腔)。
诗词吟诵是根据句式来划分,七言诗、五言诗、四言诗和词各有不同的吟诵调,因此,要求吟诵者能灵活变通,对基本旋律或压缩归并或扩展发挥,同时要做到衔接得当、运转自如,要既能守又能化,既能传形又能传神,才算掌握了词的吟诵特征。
诗词吟诵艺术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了文艺领域雅俗之间的“生态平衡”,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藉音乐走进传统诗词,从而陶冶情操,培养美感,丰富思想,增长知识,具有重要的价值。
陈侣白,汉族,福州市鼓楼区人,1925年11月,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诗词吟诵”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侣白自幼受母亲薛念娟影响,开始接触诗词吟诵,并随母师从何振岱学习诗词吟诵调。其中词和七言诗的吟诵调分别师承何振岱和史镐,而四言、五言诗的曲调则是以何振岱“词”的吟诵调为基础改编创新而成。其主要代表作品包括《被遗忘的南国梦》《梦幻树》《虎门悲欢》等。陈侣白亦致力于开设诸多诗词吟诵讲座,以《中国古典诗词吟诵集锦》为教材,讲授并传播诗词吟诵知识与技艺。已培养出了包括蒯卫华和萧冰在内的诸多后继人才。此外,陈侣白还坚持积极参与诗词集会、作家沙龙以及文艺晚会的诗词吟诵表演。陈侣白先后被授予“传承国粹杰出贡献奖”和“人民功勋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表演
2014年的美国中国艺术节,陈侣白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音乐会上表演诗词吟诵。
衍生作品
2004年12月26日下午,福建首张正式出版的诗词音像吟诵专辑——福建省诗词吟诵艺术家、诗人陈侣白的《中国古典诗词吟诵集锦》在福州市举行首发式。该专辑收录了陈侣白吟诵的26首古典诗词,其中13首还配发了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