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1 10:55
《诗词曲学谈艺录》是2011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永森。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针对新时期以来诗歌创作低迷(尤其是新诗)的局面,作者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以王国维“境界”说为代表的意境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判,力争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理论的新境界。 除王国维的“境界”说之外,本书还从总体上对唐代以后中国的民族审美理想趋于柔弱的态势进行了批驳,批评了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代表的以“阴柔之美”为主的美学、诗学境界。追溯传统诗学的思想精神并希望有所突破,突破“无我之境”、“中和”、“天人合一”等平和思想的束缚和消极,以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找到某种理论上的依据,并重建中华民族以“壮美”为主要色彩的审美理想,是本书的写作初衷所在。
本书在批判继承我国诗学史上的诸多理论——尤其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的诗学理论——“神味”说,并在书中对什么是“神味”、“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如何达到“神味”、“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能够达到“神味”、“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的作品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希望通过这种努力,可以促使我们在今后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古代文学,从而开创古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数十年来,作者以建构新审美理想、突破或超越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为宗旨,继王国维“境界”说提出并系统、逻辑建构了“神味”说诗学理论,并将其延展到所有文艺领域。“神味”说诗学理论从各个方面彰显了与“意境”理论的不同,如以“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为文艺与人生逐次而高的三种境界,改变了“意境”理论在审美理想的高度上主要表现为优美色彩的性质;以“细节”为“神味”的主要表现载体,与“意境”以“意象”为主要载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区别于“意境”建构的“以有限追求无限”的方式,“神味”则主要以“将有限(或局部)最佳化”的方式为根本特征;以“细节”为表现载体的“神味”不可重复,而以“意象”为表现载体的“意境”在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重复,造成了难以克服的陈词滥调现象;“意境”主要是体现文人士大夫格调的大雅之美,而“神味”则是密切联系于主体自我提升而必须直面现实世界、民生的大雅大俗之美;“意境”可譬喻为“水中之盐”(或“水中之月”)的境界,“神味”则可譬喻为“火中之凤”(或“蜜中之花”)的境界。“神味”说本书书中提出并进行了建构、阐释,但贯穿了其迄今为止的作者所有重要著作。
本书是“神味”说理论的集中阐释之作,采用传统的诗话体写作,文言形式。它是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之后百年以来唯一根据创作经验提出了明确的审美理想,且具宏大深细的理论体系而非抽象空谈的诗学著作(含诗、词、曲三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诗话词话曲话著作中最具理论体系者。与二十世纪以来诗词曲学著作的“研究”性质根本不同的是,本书乃是在新的审美理想建构高度上进行的理论“创造”,其提出的“神味”说以意境过时论为基本逻辑起点,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是文艺创作的三种境界,呈现层级递进的特点,其中“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突破了王国维“境界”说以“无我之境”为最高境界的做法,是文艺创作真正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