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景岭

更新时间:2023-02-26 20:43

调景岭,位于中国香港新界西贡区将军澳,原是寮屋区,近年发展成将军澳新市镇的一部分。调景岭一地可考的最早名称叫“照镜环山”(或作“照镜岭”);因为当时该地的海湾规圆如镜、平静无波,故被渔民称作照镜环,陆上山岗叫照镜岭。

历史发展

“吊颈岭”

一个名叫伦尼(Albert Her bert Rennie)的加籍退休公务官于1905年在照镜岭投资兴建了一间面粉厂,不过却因为成本过高及质素欠佳而于1908年4月宣布倒闭,并于4月14日自尽。有指他是在距面粉厂厂址3公里外的鲤鱼门水域跳海自尽,不过又有传闻指他在面粉厂上吊自尽而死,因此亦产生了“吊颈岭”这个戏称。

另一方面,该地的英文名称因这间面粉厂而称为“Rennie's Mill”(伦尼的磨坊),直至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后才将英语名称改回调景岭的中文音译(Tiu Keng Leng)。

调景岭寮屋区

1949年国民政府迁至台湾

后,部份不愿/不获迁居台湾的退役老兵和家 眷被安置于摩星岭公民村,然而在1950年上旬,一群左派学生前往摩星岭难民区向老兵们挑衅,最后更演变成流血冲突。结果香港政府于1950年6月把这群老兵和家眷迁往调景岭。后来,香港政府取“吊颈岭”的谐音,改称“调景岭”,有“调整景况”之意。

早年其位置十分偏僻,自成一角,对外的交通工具只有前往筲箕湾的渡轮。后来政府开始开发将军澳新市镇宝琳路开始兴建,才有一条把连接往调景岭的陆上交通工具。但另一方面,由于该区远离城市的污染,但要前往市区仍然十分方便,使部份呼吸系统有毛病的人刻意搬往当地居住,而不愿迁往路程更远的新界区。

调景岭具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岭内各学校于每年10月10日都会放假及全村举行仪式纪念国民政府成立,并长年挂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英国统治时期并不刻意干预这些活动的进行。

居民生活初时只以油纸沿山塔建简陋的A字棚栖身,并以难民自居,由当时的社会局(社会福利署前身)派发粮食,后期由港九热心人士组成港九救委会开展救济工作,并在营内设立难民服务处提供协助,另外天主教教会及基督教方面亦提供就业,教育等大力协助,村内曾设有多间学校如天主教鸣远中学,慕德中学等,基督教灵实医院亦随后建立。

随著居民出外打工及开始山寨式手工,生活渐渐改善,并形成倚山而建,横区而治的独特社区,政府在村内只设邮局及消防局,警署在山顶上,村民自设治安队巡逻以防左派入村及在水源下毒,守望相助,而台湾方面曾安排渡轮接载部分退役国军返台湾。

现状

调景岭原址正在兴建新的公屋,附近亦有私人屋苑。区内原设有的调景岭中学在调景岭清拆之前已迁往康盛花园改为景岭书院。今日的调景岭交通方便,地铁将军澳线在调景岭设有调景岭站。

著名居民

陈玉莲

林百里

温碧霞

马英九

黄元申

邻近地区

油塘

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