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09 18:41
谐剧是一种介于曲艺与戏剧之间的艺术样式。流行于四川自贡、南充、成都、重庆等地。1939年由王永梭试验、开创。演出时只有一名演员出场,通过与实际不存在的对象进行“对话”和交流,使观众明确角色的规定情境和假设在场的其他人物,以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因运用以幽默、风趣见长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语言朴素隽永、构思精巧、立意新奇、文学性较高,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词语】:谐剧
【注音】:xié jù
【释义】:
1.[comic opera]∶喜剧的别称,诙谐戏谑。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 吴承恩 字 汝忠 ,号 射阳山人 ,性敏多慧,博极羣书,复善谐剧。”
谐剧创始人王永梭1939年冬在合江县庆祝新军的游艺晚会上自编自演第一个谐剧《卖膏药》。1943年他将这一新曲正式定名为“谐剧”。此后,王永梭又陆续创作演出《扒手》、《黄巡官》、《赶汽车》、《开会》、《喝酒》等20余个谐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永梭又创作演出《在火车上》、《打百分》、《结婚》、《自来水龙头》等新剧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谐剧艺术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发展,涌现出沈伐、涂太中等一批颇有成就的谐剧演员。创作演出《这孩子像谁》、《霉不醒》、《我表个态》、《零点七》、《听诊器》等一批新剧目。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2022年11月,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曲艺)。
2023年4月,入选四川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