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21 16:52
《谐铎》是清代沈起凤著文言短篇志怪类笔记小说集,正集十二卷一百二十二篇;续集一卷,残存不满十篇。 成书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
全书共分十二卷,有故事一百二十二则。所收故事,虽为鬼神精怪,但皆为借题发挥,解剖社会病态,揭露世态炎凉,寓庄于谐,从荒诞离奇中透露出深刻警策的主旨;其各篇各则,大都独具新意,颇具功力。如:“老面鬼”“桃夭村”“鲛奴”“棺中鬼手”“壮夫缚虎”“村姬毒舌”“蟪蛄郡”“蜣螂城”等篇,皆为人传诵。
序
前言
马颠
出自《穷马颠士扶乩》。吴中穷士。能诗、工词曲。游于扬,以诗进谒富贵者,三年而无所遇。适逢盐商宴集名士,他借机扶乩,托名状元、僧人、妓家出示己诗,名士与盐商咸称诗作不同凡响。进而携出诗稿一卷,诸名士讥,其穷酸污目,无一妙处,口疵手勒,尽情丑诋。继阅至后卷,见状元、僧人,妓家诗俨然在列,始知他扶乩是假,献诗为真,转而默然不语,相顾失色。盐商延之,上座,众人交劝迭酬,与之尽欢而散。后诸名士推他为诗社盟主。
书儿
出自《青聂书儿衣捕盗》。河南臬宪婢女。臬宪夫人因她不能学针指,痛加鞭挞。她俯首顺受。臬宪公归广东,携家人与她同行。路遇强盗,众皆变色,独书儿与之应对从容。徒手与众强盗格斗,两盗毙命,众盗罗拜马前乞命,喝令之去。臬宪一家平安归来,还家后,公纳之为侧室。是一寄人篱下的女中豪杰形象。
汤巡抚
出自《一钱落职》。江苏巡抚。他于一书肆见南昌一儒生拾人钱去,问姓氏,默记之。某生得常熟县尉,欲谒见他,他告之已受弹劾不必赴任,情由为贪。他提起当年书肆中事,正言告之: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为纱帽下之窃贼?请即解组去,毋使一路哭!某生未履任而被劾,遂惭愧罢官而去。他为官清正严明,知人善任。
印源
出自《读书贻笑》。月声庵僧人。在徐枞未遇时,为徐提供读书场所。咏经之暇,即趺座蒲团,听徐读书。徐初来时,皆读古圣贤格言明训,他不胜钦服,合手赞叹,命侍者以茶笋果饼啖之。徐作秀才后,所读制艺文字,皆肤词剩义,了无意味,已属厌闻,他闭目垂眉,不甚倾听。徐登科作书后,所读墨卷在他听来直似驴鸣犬吠,不堪入耳,遂逐客,不欲再听之。
徐枞
出自《读书贻笑》。少孤贫。借读于月声庵。初时读四书五经,僧人印源喜之。作秀才后读时人制艺,印源听之意倦。科第高中后读春秋两闱墨卷,印源厌闻,斥之为驴鸣犬吠,逐而出之。
夏器通
《谐铎》中的很多故事都将虚幻的事物纳入人的生活世界中,从而去阐释一些道理,或者抒发作者的态度和看法。有人说《谐铎》是《聊斋志异》的后尘之作,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凭据,《聊斋志异》含有大量的关于人和狐以及人和鬼之间的故事,《谐铎》中也有,这些故事的目的大多是抨击社会的黑暗以及世间的冷暖人情,但有一点不同的是蒲松龄主要通过人与狐和鬼之间的爱情来表达对人世的态度,而沈起凤则与之不同,并没有过多的去描写他们之间的爱情。这种“神”与“人”相结合的产物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视野,揭露现实的黑暗也比较彻底,创造出许多标新立异的形象。
如《狐媚》写宁生热爱读书,对色与财不屑一顾,于是不听朋友劝告住进了狐狸较多的范式废院,可谁知狐狸狡猾多变,不直接以貌与财引诱宁生,而是投其所好与宁生谈起了诗词书画,很快便获得了宁生的爱慕之情,并使宁生一步步沦陷。宁生“不半月,神疲气殆,渐不可支”,最终“病瘵死”,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但凡是人,总会有自己的弱点,不能狂妄自大,以致让一些小人抓住自己的软肋不能动弹,谨慎行事才不至于让自己投入狡猾之人所设下的陷阱。《森罗殿点鬼》讲的是阎王已二三十年没有清点过鬼册,恐怕有所纰漏,便亲自检查,愕然发现八万四千催命鬼投身人世,为医为娼,在地府中饿了四千年的饿鬼投身之后作了县令,他们大都贪污腐败,为害百姓,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投胎为医的尽是庸医,庸医娼妓追逐财富,可见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作者通过这些来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朽,以及来表达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同情。
《谐铎》受《聊斋志异》的影响,并继承了《聊斋志异》开创的将志怪传奇与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相结合的传统,力图以诙谐的笔法和语调,借神怪奇诡的故事,寄托对现实人生的感慨。一方面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世态的险恶,人情的卑劣,嬉笑怒骂,宣泄心中郁闷;另一方面,又以其所认同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来宣扬自己的人生态度,以期收到书名中的所寓的讽喻警策、教化人心、移风易俗的效用。
该书作者沈起凤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偃蹇,目光所及大都是现实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其锋芒所向集中于贪赃枉法、腐败无能的官僚和贪婪淫靡的世风。官场的黑暗也体现在科举场上。屡屡落第的辛酸体验,使得沈起凤对科场黑暗的揭露和讽刺,语气格外辛辣,而且往往于戏谑中透出辛酸无奈,令人深深体会到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心态。
书中展开了一幅幅世态风俗的画卷,虽有时托名神怪,但大都与现实人生、民情世风紧密相连,论锋所至,常常起到警诫人心的效用。比如在一些故事中,财产金钱的诱惑,使得许多人的丑恶灵魂被曝光。书中还有不少故事表现了妇女的才能、气节和智慧,作者对此均表示了肯定的钦佩。
总体看来,《谐铎》的基本倾向是劝善惩恶、积极向上的,但也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或宣扬儒家礼法、男尊女卑,或宣扬因果轮回、宗法迷信。有时则迎合庸俗趣味,写无聊之事,发无稽之谈。
(一)古典诗意之美
《谐铎》是一部充满诗意美的文言小说,它的诗意美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谐铎》的语汇,就浅熟,避冷僻,借用了较多的《诗经》和《楚辞》用语,如青衿、鸠占、袅袅、迢迢、兮、呜呼、矣。《屏角相郎》里便含有“伤心之谶,见乎词矣”这样的词。这样的词使小说更富含生命力,生动形象,略懂文墨的人一看便知其意义。
《谐铎》的诗意美不仅体现在其语汇的使用上,还体现在它的格式中。《谐铎》中有大量的唐诗般对仗的结构,如《穷士扶乩》中的一段:“误驾慈航海上回,风波涌断讲经台。年来说法成空相,愿咒莲池化酒杯。菩提露滴酒家缸,醉倒禅床气未降。”看起来与七言诗的格式极为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结构在描写人物、情节、环境的时候都有大量的运用,为整个小说的诗意之美。
(二)富含口语色彩
《谐铎》的语言不仅文采缤纷,且富含大量的口语。就如黄侃在评价曹植的诗时说:“文彩缤纷,而不离间里之质”,把这句评价用于《谐铎》也并不为过,《谐铎》语言的精彩缤纷自然不用言说,但同时《谐铎》中所蕴含的口语也非常丰富。《谐铎》和《聊斋志异》一样,它们都是文言小说,然而它们所面对的群体是广大的老百姓,作为一个消遣性的读物它不可能满篇的“之乎者也”。文言能够提高文章的典雅性,但全是文言便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人认为口语是俗语,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描写人物时运用口语能精确的将人物的性格和行状描绘出来,而文言却做不到这一点。且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一位作家不是在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有营养的语料,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张力,同时能够接近群众生活,使群众阅读的时候更加简单易懂。蒲松龄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将口语大量的应用于文言小说的作家,后来的作家纷纷效仿,《谐铎》就是运用口语较多的一部文言作品。
《谐铎》在众多的《聊斋》仿作中自成一格,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使得它在当时和后世都获得较高的评价,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藤花榭刊本;民国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石印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藤花榭刊本,1986年岳麓书社排印本,1995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影印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
作者沈起凤(1741—1802),字桐威,号萎渔,江苏吴县人。乾隆举人,在安徽全椒县、祁门县作过训导。善词曲,是当时戏曲家,今存《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四部剧本。他最负盛名的还是笔记故事集《谐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