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先德

更新时间:2022-01-15 10:09

谢先德,1934年10月出生于江苏镇江,地质学家、地质矿物学家、矿物物理学家与高压矿物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4年10月,谢先德出生于江苏镇江。

1952年—1953年,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大二那年,被南京大学选拔去上海参加了留学前苏联的国家考试,录取后要到北京学习俄语。

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第聂伯尔彼得罗夫斯克矿业学院,获地质矿物学硕士学位。

1979年—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副所长。

1980年2月—1981年6月,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做访问学者。

1985年—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所长。

1988年—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兼任广东省科学院院长。

1989年6月—10月,在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任访问教授。

1990年,当选为国际矿物协会主席。

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2002年,担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6年,被推举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谢先德早年从事系统矿物学研究,是2种硼酸盐和2种硫酸盐新矿物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发表了中国国内外第一部《硼酸盐矿物》专著。随后多年从事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在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首次地面成坑核试验的地质效应研究中做出了重要成绩,并在中国率先开展了与核爆炸和人工化学爆炸有关的极端高压矿物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从事地球表面陨石冲击坑内矿物的冲击变质研究,首次提出了受冲击石英的七阶段形变模型。从1990年开始一直从事在太空中经过强烈碰撞的陨石微观变化研究,发现和参与发现了4种高压相新矿物,修改和完善了主要造岩矿物的冲击变质模型,并在陨石冲击变质的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较前人有所创新的成果。

截至2019年7月,谢先德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12部,译著1部。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一部微矿物学专著获1990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最佳论著奖。

截至2019年7月,谢先德先后主持了“广东东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广东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广东沿海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治研究”等省重大科研项目。

截至2019年7月,谢先德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省部级奖11项,其中包括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18年12月,谢先德培养的博士生中,有4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谢先德为广东省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作出了贡献。(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与交流中心评)

谢先德是国际知名的矿物学家并在矿物冲击效应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评)

谢先德为爆炸压力的推定和防原子工程的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南极地质矿物研究、广东资源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评)

人物影响

2008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鸣研究员接到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委员会(CNMNC-IMA)主席恩斯特·布克(Ernst A. J. Burke)的正式通知:根据该委员会二十多位国际专家审查和投票,由陈鸣等人发现的一种未知天然铬铁氧化物,被正式批准为新矿物,同时批准其命名为“谢氏超晶石”(xieite)。该新矿物以矿物学家谢先德先生的姓氏命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