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06 22:49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岘山北麓有洞,名曰谢庄洞;有山岩,名为谢公岩。这洞和岩皆为岘山风景名胜,千百年来沉淀下丰厚的文化资源。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代陈郡人。著名学者和文学家。《诗品》言其诗“气候清雅”,“兴属闲长”。性爱山水,有五子,取名为“ 飏、胐、颢、岳、瀹”,世称谢庄名儿为“风月景山水”。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随随王刘诞来襄阳,为谘议参军。刘诞为雍州剌史,即《襄阳乐》的作者。同来襄阳的文士还有沈怀文、江智渊等。在襄阳期间,“每暇辄游”岘山,写诗作赋,因此留下了胜迹,为后人叹赏。
《襄阳县志》云:“宋谢庄镇襄阳,每暇辄游此岩,人遂名为谢公岩、谢庄洞。”《古今图书集成》亦云:“谢公岩在县西南五里,昔谢希逸曾游于此。”除此之外,尚有碑、文等载籍可证。《谢公岩碑》为刘睈撰立,《谢公岩表》为冯若愚所作。冯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岩在岘麓间,若布楹欹,若卧甕礧,若落悬削,若突、若砥、若撑、若劈,极态尽状,不可名喻。蒙翳蔽亏,根干砑亚,路穷望极,不辨土石,则又大奇矣!”游此岩,读此文,方知所述不虚也。
在这里留下诗作的文坛巨子有李梦阳。他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复古。正德七年(1512)左右免官后来襄阳,正德十一年(1516)襄阳大水灾后离去。在襄四年,留下了不少诗文。其中就有《登谢公岩》诗:“百战江山在,吾来草木秋。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去国双王粲,题岩只谢侯。醉归忆山简,飞兴习池头。”其第二联,可与何宗理《谢庄洞》中“楚峰迎户立,汉水带城流”二句并为双美。
还有公安派的领袖袁宏道,万历三十六年(1608)途经襄阳,游谢公岩作诗二首。公安派受李贽思想影响,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调”,在晚明文坛颇有影响。与袁宏道同游谢公岩作诗者有吴县人顾郎哉,襄阳于野宗侯,还有其表弟王遗狂等。袁宏道诗中“路失云相引,崖欹竹可扶”,“云能共点缀,石自解玲珑。泉落当窗径,香生渡涧风”等,都是描写谢公岩景色的佳句。游此岩,吟此诗,能不让人心旷神怡。
谢公岩风景点,在历史上曾多次荒芜又多次复兴。据冯若愚《谢公岩表》,仅明代就有数次。嘉靖三年(1524),“前太守海盐徐公一表彰之。越六十年余偶一寓览,岩乃隐而复著。”这可说是两次。第三次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于野宗侯购得之,颜饰以亭榭栏 梁磴之属,而岩蔚然可观。”距今已三百九十五年,不知其间又经几多沧桑?也该让其再显风采,为建设旅游大市做贡献了。
“百战江山在,吾来草木秋。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去国双王粲,题岩只谢侯,醉归忆山简,飞兴习池头”。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 弘治六年进士)登城南名胜谢公岩所作的名诗,题为《登谢公岩》。
1500多年前,谢希逸来到此地怀着与李梦阳一样的心情。看到“孤城”(指襄阳城)洞口落,襄水(源出城西柳子山,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席边流”虽然是“去国(远离故土)双王粲”(言自己同王粲一样也离开了故乡),但想到“题岩只谢侯”(意以其姓氏给山岩命名只有谢庄)也就心满意足。谢公当年在襄阳地貌是汉水,檀溪,襄水汇合环绕郡城而流,襄水沿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北麓山脚东流,再绕岘首山南行至观音阁入汉江,船只来来往往。千年前的襄阳恐怕是国内一座标准的山水园林城市。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今的谢公岩虽然被城市建筑围困,但古风旧貌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