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慎行

更新时间:2024-10-11 08:43

谨言慎行(拼音:jǐn yán shèn xí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先秦诸子《礼记·缁衣》。

成语出处

先秦·先秦诸子《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谨言慎行”。

成语故事

据史书记载,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后,唐国发生叛乱。太子姬诵年幼,在周公姬旦的扶助下做了国君,史称周成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且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件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姬诵,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姬诵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地说:“君子用言语引导别人,用行动来说明什么不可以做,所以说话时一定要考虑后果,那么民众就会谨言慎行。”

后来,姬诵只得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不过,叔虞长大后,励精图治,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改良农田,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为唐人爱戴的封建郡主。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因为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也由此而来。同时为了祭奠唐叔虞,还在晋水源头、悬瓮山下修建了一座祠堂来祀奉他,这就是“晋祠”。

成语寓意

年幼的姬诵随口说封叔虞到唐国去做诸侯,却被史官如实的记载,并且不得已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日常生活中,即使十句话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但是如果说错一句,就会立刻招致他人的非议;即使十次计谋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赏,可是只要失败一次,接二连三的苛责就纷纷到来。所以人们应该谨言慎行,宁可沉默寡言,也不要浮躁多言,宁可笨拙愚钝,也不要故作聪明,无论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之前皆应该谨慎三思。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谨言慎行”指说话小心,行动谨慎;常用于形容人言行小心谨慎。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元·脱脱《宋史·李穆传》:“质厚忠恪,谨言慎行,所为纯至无有矫饰。”

明·朱国桢《涌潼小品·笃行》:“八十年来识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谨言慎行无些过,细数吾乡有几人?”

作家·艾芜《活着得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他只有清醒地,谨言慎行地,走着‘著书只为稻粱谋’这条小心的窄路。”

成语辨析

谨言慎行—小心翼翼

“谨言慎行”与“小心翼翼”意义相近,两者都有做事情小心谨慎的意思;区别在于“谨言慎行”一般指的是在正规场合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合乎规范;“小心翼翼”多用来形容人的举动轻且谨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