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6 12:23
(1876年7月-1949年2月),名德钟、孝先,号高谭,皈依印光大师后,法名德备,晚号海陵老人。祖居江西南昌,后迁江苏海安镇,至其为11世。民国时期蜚声海上书坛,为我国近代杰出书法大家之一。
少年时,家境贫寒,从陈西壁、陆子才孝廉研究文学。弱冠为童子师,馆同里张氏。暇则临摹钟王书迹,汉唐碑版,刻苦钻研,卓然成家。
1917 年遍游长江沿岸,远至京师粤闽,后定居上海鬻书。历与康有为、吴昌硕、高邕之、李叔同、李瑞清、沈曾植、曾熙、于右任等谈论艺事,彼此引为知己。与谭延闿(组安)齐名,世称『南北谭』。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常来组云先生住宅谈艺,曾有以数幅古字画换先生所饲白鹤,而先生只赠不换之趣闻。尝谓:“云之力云也,时而在山,时而出山,其为无定踪矣。余自民国六年鬻书于大江南北,每岁必一归省母,居数月即出,诚一片行云也。余号曰组云,居海陵之东,去海不百里,因自号海陵云”。
20年代,与于右任在上海城隍庙书画会经王一亭介绍相识,于双手作拱说:“久仰大名当抵掌相谈书道,似久有谋交,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其对书法的见解于右任大为心折。此后20年,文字交往不断。二人均尊碑,尤宗魏碑。无论于南京、上海,他每有得意之作,均登于右任住所请教切磋书艺。 1930 年,谭组云寓居金陵鸡鸣寺,谭延闿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午后常至寺与之谈书法,饮清茶,并合书出版《天马赋》。于右任为书扉页题一帧:“试看南北奇书”。谭延闿逝世后,谭组云以北魏体为其书墓志铭,大气磅礴,艺林珍之。
初到沪上时,谭组云由京口王维清介绍至海上题襟馆见任伯年、吴昌硕、胡公寿、黄山寿、蒲华、墨呻、翔卿、王一亭、程瑶笙诸先生,后常在馆挥毫。蒲华、吴昌硕极赞其书《十七帖》、《书谱》、《争座位》为最佳,是以终身喜书此三帖。他布衣蔬食,种松饲鹤,以此自娱。家宅满壁悬古人墨迹,喜取四时之花于一室,朝夕观摹,陶冶其中。书工各体,融汇南北,汲取王右军、颜鲁公、白阳、青藤、八大、石涛诸家之精华;画以写意为多,擅长罗汉,梅兰竹菊等;印宗秦汉,略参己意;诗以古体擅长。每作书,精神贯注,顷刻若干幅,兼包并蓄,一气呵成,转折处最重体法,是其特长,可谓于古集其大成,于今独树一帜。常语人学书之法,持羊毫在手,须将其作铁笔,如此则笔自能健,又何患不力透纸背耶!上海《申报》屡载其各体书作。世人评论为:“魏书则厚同灵庙,草书则气近颠张,隶书则神似张迁,行书则胎息座位,石鼓则运用钟鼎峋嵝,可谓各擅其长矣”。著名书画家曾熙对他的书画亦十分赞赏,称“组云先生书画之名,久播海上。今是始得读赐幅梅花与此作,笔疏以健,神韵欲流,信名下不虚也”。
画合版《十人书画集》一册。与少云、小云合版《三谭书画集》,于上海大新公司展厅举办『三谭书画展』。首展当日,售出作品数百幅,沪上书画界传为美谈。世人赞称:“三苏而后又三谭,才似晴光气似岚。父子比肩担道艺,横绝江北复江南。”“堪羡谭家父子兵,笔如弓马砚如城。神州不少登瀛客,多才多艺莫与京。”南海康有为为《海陵谭家书画舫》题句:“用笔苍拙,能客冶峋嵝、毛公鼎、散氏盘诸品,以气韵幽秀见长,足可贵”。82岁高龄的吴昌硕亦欣然为其主编的《书画精品》题签。
30年代,为弘扬国粹,他采用面授与函授之法,在上海创办海陵学苑。外埠学生作业寄来,他用彩笔详加修改,并以文字说明。凡经济窘迫又酷学者,均不计学费。文教所及远至扶桑三岛,后有成就者,如应贵征、陈霞锐等。继于上海开设华商书局,专印名家书画作品及文字著作,并于南京、丹阳等地设立分发行所。谭组云还精于鉴赏字画,上海及通、如、海、泰一带凡有字画请他鉴定者定能如愿,并将自镌印『组云过目』钤于鉴定确认之字画上。现以上地区博物馆收藏之名人古旧字画,可时见此印。
他非但书艺卓绝,且品行高尚,常教导子孙:“金钱一节不必苦苦追求”。每逢大年三十更深人静时,常常往贫民区人家门缝塞红纸包。谕海上二男:“施送寒衣乃冬季第一善举。当此严寒之际,务必至衣庄购买旧棉襦若干件(以多为要),每夜至街上见檐下乞丐无衣者施之。”家宅春联每年书:诸恶莫作,从善奉行。 1931 年海安大水,韩紫石发函致沪,他欣然义卖书画赈故里之灾。由于书画兴盛,又较多接触军政界人士,手头渐称宽裕。然他一再告诫子侄,一不做官,二不买田。晚年家居海安潭园,与韩紫石、陆省吾先生创佛教居士林于凤山之麓,建筑宏伟,清静庄严,与韩紫石被公举为林长。时海安有东西两大古寺,均十方丛林,他常往寺中与方丈品论书法,鉴赏字画。
谭组云毕生作品及著述甚丰,如《海香诗钞》、《海陵印存》、《海陵书画集》、《续艺舟双楫》等。对苏、沪地区书画事业之发展影响颇大。
1949 年正月晦卒于家中,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