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7 11:43
粟白发病是由禾生指梗霉引起的、发生在粟的病害。粟白发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从种子发芽后不久直到穗期陆续显现症状,各期症状差异很大。
粟白发病病原菌为禾生指梗霉(Sclerospora graminicola (Sacc.) Schrot.),属鞭毛菌亚门、指梗霉属。孢囊梗粗短,下窄而上宽,自气孔抽出,单生或数根丛生,无色,无隔膜,大小为(252-420)微米×(13.5-27.5)微米,近顶端处有数个分枝,上生2-5个小梗。在每个小梗顶端生孢子囊一个。孢子囊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为(14.4-43.2)微米×(10.5-27.0)微米。孢子囊萌发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在中部凹处有鞭毛两根。卵孢子形球、单生于藏卵器内,淡黄色或黄褐色,膜厚,其外壁与藏卵器壁紧密接连,大小为(23.2-44.2)微米×(24.7-47.2)微米,藏卵器黄褐色或红褐色,膜厚,略呈球形或多角形,大小为(34.5-64.5)微米×(33-57)微米。
卵孢子在温度10-30℃的范围内均可萌发直接产生芽管,而以18-20℃为最适。
粟白发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从种子发芽后不久直到穗期陆续显现症状。各期症状差异很大,主要症状有:
病株在灰背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形成白尖、白发或看谷老病穗时,节间常缩短,缭健株略矮。分枝或分蘖性强的品种的初侵染病株上,每一分枝或分蘖能全感病。
粟白发病在中国南北各省都有发生,而西北、华北、华南、东北等地普遍发生。
粟白发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肥料和附着在种子上越冬。越冬的卵孢子是每年发病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华北粟产区,越冬的卵孢子到第2年春天系统性侵染病株后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须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引起系统性的再侵染并产生大量卵孢子。
粟幼芽期芽长至3厘米以前是最适的侵染时期,因而从播种到幼苗出土前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及有关播期、播种深度和播种质量等土壤环境,对侵染发病轻重至关重要。幼苗在土温11-32℃之间均能感病,最适发病温度18-20℃,最低发病温度为10-12℃,最高发病温度为31-34℃,土温超过35℃则不发病。土壤湿度在40-50%间发病株率较高。此外,苗期多雨时,粟白发病较严重;连作田菌源数量大或肥料中带菌数量多,病害发生严重;土壤墒情差,出苗慢,播种深或土壤温度低时,病害发生亦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