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8 11:36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
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豆沙关汛,为昭通镇标左营。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豆沙关设岸站,从水道转运东川铜至京。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水道被废。
1950年4月,属大关县。
1958年,改称豆沙公社。
1961年5月,盐津、大关分治,划归盐津。
1962年,改称豆沙区。
1970年3月,改豆沙公社。
1984年4月,政、社分设后,改豆沙区。
1988年3月,豆沙区改为豆沙乡。
2002年8月,撤乡设豆沙镇。
2007年3月,建立豆沙镇摩崖社区。
2011年末,豆沙镇辖摩崖1个居民委员会,石门、长胜、黑喜、石缸、万古、银厂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5个居民小组、16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豆沙镇下辖1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摩崖社区亲民路。
豆沙镇地处大黎山脉南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成一河谷。境内最高处位于万古黎山,海拔1984米;最低处位于黑眼溪沟口,海拔460米。
豆沙镇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水量107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841小时。
豆沙镇境内有河溪9条,其中关河东人西出,流经境内11千米。
豆沙镇境内地下矿藏有无烟煤、铁、铜、银、硫黄等。
2011年末,豆沙镇辖区总人口236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30人,城镇化率4.9%。另有流动人口82人。总人口中,男性12765人,占54.1%;女性10835人,占45.9%;14岁以下5276人,占22.4%;15~64岁16360人,占69.3%;65岁以上1964人,占8.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1636人,占91.7%。2011年,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1.5‰。
2017年末,豆沙镇常住人口23251人。
截至2019年末,豆沙镇户籍人口24424人。
2011年,豆沙镇财政总收入69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8元。
2019年,豆沙镇有工业企业9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个。
豆沙镇有农业耕地面积20160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6267万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7%,粮食作物以玉米、豆类、薯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764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2.45万头,牛出栏0.19万头,上市家禽11.2万羽。
2011年末,豆沙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651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890万元。
2011年末,豆沙镇有小学8所,在校生2224人,教职工2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00人,教职工52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1969年5月,豆沙镇开通有线广播站,入户率90%。1997年4月开通有线电视。2011年末,集镇数字电视入户率100%,农村“村村通”覆盖率81%。
2011年末,豆沙镇有文化站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7个,各村委会均设有农家书屋厂。
2011年末,豆沙镇有体育场地8处,1个社区安装健身器材。
2011年末,豆沙镇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7个。专业卫生人员30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2万人次。
2011年,豆沙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870人,参合率98.83%。
2011年,豆沙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91户,人数325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01户,人数2545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人数126人,其中生活保障的孤儿50人、敬老院1所,床位100张。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2871人,参保率91%。
2011年末,豆沙镇有邮政网点1个,村村设有邮政投递点,通邮率100%,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605部,宽带乡村接入用户423户。
2011年末,豆沙镇区有自来水供应点1处,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污水处理率100%。
2011年末,豆沙镇区有变电站1座,变压器2台,高压输电线路3条。
2011年末,豆沙镇区园林绿地面积29.4公顷,绿化覆盖率30%。
豆沙镇境内形成由公路、铁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水麻高速公路过境,长15千米、盐水公路过境,长12千米、内昆铁路过境,长9千米,总长36千米;有乡村公路6条,总长46.8千米。2011年末,区道路总长度8.5千米。2011年末,镇区汽车客运站1个,日间往返盐津县城、火车站等地;2011年客运量8万人次。
元、明为罗佐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由新命驻关的彝族头领,以自己的名号“窦勺”将“罗佐关”改称“窦勺关”,汉语谐音为“豆沙”而得名。
2017年11月,豆沙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