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36
龙头鱼(学名:Harpadon nehereus),是狗母鱼科龙头鱼属鱼类,别名粉钻、九吐等。龙头鱼体长25~30厘米,体重75~150克。体呈灰乳白色,各鳍末端新鲜时呈现为灰黑色。体前大部分光滑无鳞,体后被细鳞。因其口大斜裂,两颌具细小的钩状齿,且出水死亡后下颌突出,露出V形排列的尖牙,形似龙头而得名。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著名鱼类学家约瑟夫·纳尔逊(Joseph S.Nelson)将龙头鱼科(Harpodontidae)列为狗母鱼科的一个亚科,后将龙头鱼科修订为龙头鱼属。
据《汉语动物命名考释》记载,“龙头鱼”名称来源于该鱼出水死亡后,下颌突出,露出V形排列的尖牙,形似龙头。 “九吐”别名源于“九”喻指“狗”,“狗吐”意指龙头鱼肉味不佳,狗都不爱吃。龙头鱼含水量较高,肉质松软,因此也被称为“豆腐鱼”。
龙头鱼体长25~30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体重75~150克。鱼体延长,身体柔软,呈圆筒体,前部粗大,向后渐细、略侧扁。体呈灰乳白色。体前大部分光滑无鳞,体后被细鳞,鳞片容易脱落。
头部中等大小,头背部稍圆。吻钝圆,口大,斜裂,长度大于头长的一半,延伸至眼后。下颌略长于上颌,两颌具细小钩状齿,齿尖向后弯曲,腭骨每侧有2列齿带,舌上有许多细尖的牙齿。眼小,眼间距宽,中间圆凸,距吻端较近。鼻孔明显,位于眼前。脂眼睑发达。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8片,鲜红色。鳃耙不发达,呈细针状。鳔退化,侧线管发达。
龙头鱼有背鳍11~13条,臀鳍13~15条,胸鳍10~11条,腹鳍9条,尾鳍15~17条。其胸鳍狭长,向后伸达腹鳍基上方,长于头长或约等于腹鳍长。侧线平直,具一行较大的鳞片,伸达尾叉。背鳍起点稍前于腹鳍起点。脂鳍小,位于臀鳍基中上方。腹鳍狭长,较胸鳍略长。臀鳍宽大。尾鳍三叉形,中叶较短。新鲜时各鳍末端呈灰黑色,有时胸鳍和腹鳍白色。龙头鱼的肛门约介于腹鳍起点和尾鳍之间,肠道短,仅占鱼体体长的一半;胃具备较强的伸缩功能,容纳的食物较多。
龙头鱼是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近岸河口、海湾的浅海泥沙底质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活动能力强,在各水层均有分布,索饵时常聚集于河口。
龙头鱼对水深和水温的适应范围较宽泛。活动深度范围约0~70米,其中,秋季分布的水深较浅,而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分布水深相对较深;龙头鱼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分布范围为9~26℃,平均为14℃。其中,春季、夏季和冬季主要分布在10~17℃的水域,而秋季主要分布范围在23~27℃的水域。
龙头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海、西太平洋,东至朝鲜半岛,北至中国、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等。
龙头鱼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尤其在浙江的温州、台州和舟山近海以及福建沿海分布数量较多。
头鱼为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例如小公鱼、日本鳗、赤鼻棱鳗、小沙丁鱼等鱼类幼鱼,以及大型浮游动物,也摄食毛虾、长尾类和头足类等。并具有同类相食现象,龙头鱼秋季摄食强度较高,其强度等级0级占22.5%,Ⅰ级占39.29%,Ⅱ级占21.43%,Ⅲ级占21.43%,Ⅳ级占3.57%。
龙头鱼的食性随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例如,龙头鱼体长大于150毫米时,由杂食性转变为以游泳动物为食,体长达到25厘米时,其食性由广食性转变为狭食性。
龙头鱼体型纺锤形,体表光滑,有助于减少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发达的三叉形尾鳍,使龙头鱼能够快速游动,有利于捕食和躲避敌害。
龙头鱼随季节温度进行短距离洄游。在每年3~4月,从沿海岛屿逐渐向近岸聚集;6月,鱼群大部分到达近岸浅水区及河口附近分散产卵;7~9月,成鱼及所生幼鱼在内侧海域觅食活动;10月,由于水温开始下降,鱼群逐渐离开近岸到深水区过冬。
龙头鱼生长快速、寿命较短,为3.5~5年。其初熟年龄约为1年。
龙头鱼是一种连续产卵动物,繁殖力较强,繁殖季节较长,性成熟个体及补充幼体每年均有出现。繁殖旺盛期集中在5~7月及10~12月两个时间段。龙头鱼于春季在沿岸渔场水域及河口处聚集产卵,绝对怀卵量为4.45万~12.4万粒。卵径约0.8毫米,无油球,卵黄不龟裂,卵黄腔狭小。当年夏季即可捕获大量产后的亲鱼和刚长成的幼鱼,最小性成熟体长为230毫米,且雌雄个体间差异较大。龙头鱼具有产卵洄游习性,产卵后,会离开产卵地,前往其他水域索饵或栖息。不同纬度或海区的龙头鱼繁殖期存在差异,雌雄性别比在不同月份也存在明显变化。
其中,在印度近岸雌性龙头鱼卵巢明显分化体长在12~14厘米,雄性龙头鱼精巢明显分化体长在17厘米,首次性成熟体长在20~21厘米,此海域的龙头鱼具有4~7月和11~12月两个产卵高峰期。而在中国东海海域附近的龙头鱼产卵期主要为5~9月,产卵盛期则在7~9月。
2018年6月,龙头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定级为近危(NT)物种。
龙头鱼是常见的渔业捕捞对象,但在巴基斯坦、印度西部等国家存在过度捕捞现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数据显示,1950~2016年间,龙头鱼的捕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捕捞量下降明显,2013年捕捞量为27万余吨,2016年下降至21万余吨,降幅达24%。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2018年发现,龙头鱼的全球种群数量在近三代内下降了约30%,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2015~2016年,龙头鱼除了受到过度捕捞的原因外,还受到入海河口退化,包括海洋污染和沿海地区开发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其数量锐减。
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国已采取措施,以减少对龙头鱼的捕捞,例如管制渔具,禁止在繁殖季使用特定渔具,以及保护河口育幼场等。
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龙头鱼,例如通过改进渔业管理,减少捕捞压力,例如增大捕捞网的网目尺寸,以保护幼鱼不被捕获;以及建立保护区,例如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浙北产卵场保护区、马鞍列岛产卵场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龙头鱼分布于浙北产卵场保护区的四个分区,在保护区内禁止捕捞和伤害龙头鱼。
龙头鱼作为近海经济鱼类之一,常被底拖网和张网兼捕。自2007年以来,其市场价值一直在增加。在中国,浙江省沿海渔民捕捞龙头鱼已有悠久的历史,因其资源稳定,在当地沿海主要鱼汛期,可占渔获量的20%~40%,东海北部近海龙头鱼资源量可达4232吨。
中医认为,龙头鱼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可用于改善小儿营养不良、水肿等问题。
龙头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较高的食用和商业价值。其蛋白质含量约占其干重的70%,钙、磷含量远高于其他海洋鱼类,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高钙、富磷的经济鱼类。由于龙头鱼肉质细腻,肌间刺少,肉多,无腥味,因此具有作为鱼糜制品新型原料的潜力。由于龙头鱼含水量高,超过90%,难以长期保存,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因此除少量鲜销外,主要被加工成干制品、鱼粉等低附加值产品,其中,龙头鱼盐干品俗称“龙头烤”。
目前,龙头鱼的加工方式也得到了发展,例如,利用微波膨化技术,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龙头鱼膨化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龙头鱼的鱼粉可作为低成本高蛋白食品的原料。
龙头鱼在浙江舟山被称为“海龙”,俗称“虾瀑”,是当地的一道名菜。龙头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以用来煲汤,称为“海龙汤”;晒干后,被称为“龙头”。。
关于龙头鱼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一种说法认为,龙头鱼是龙王的第十个儿子,因贪图享乐,干尽坏事,被龙王逐出龙宫。另一种说法是,龙头鱼原本有一根硬骨,在龙王为鱼类分配骨头时,龙头鱼将自己的硬骨献了出来,导致自己全身只有肉没有骨头,无法站立。龙王自知理亏,便将自己的龙头拐杖插入龙头鱼的身体,认其为义子,从此鱼虾见到龙头鱼就像见到了龙王。
中国民间还有故事讲述,在三北海边,一位年轻渔民用狗尾巴草将龙头鱼串起来,带到京城献给皇上。御厨烹制完成后,皇上一尝,赞不绝口,龙颜大悦,于是下令减免了三北一带几年的渔税。龙头鱼也被晒制成“龙头鳍”,作为每年进贡的珍品。
关于龙头鱼为何总是张着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龙头鱼和梅鱼相约一起去跳龙门。梅鱼不小心撞到石柱上,眼冒金星。龙头鱼在一旁哈哈大笑,笑得前俯后仰,结果不小心将下颌骨笑脱臼了,从此嘴巴再也合不拢,口水还经常往外流,因此得了个“烂虾潺”的绰号。而梅鱼因为撞到头,头变大了,人们便称之为“梅鱼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