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0 22:57

象(拼音:xiàng)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大象。象的本义就是大象这种动物,后转指象牙。另外象也有相似、如同之义,引申指仿效。又指事物的外表形态。

文字源流

象形字。“象”字的出现很早,甲骨文写作图2,金文写作图1或图3。就字形而论,可以看得出,甲骨文、金文中的“象”字,不管是繁复的字形,还是简单而线化了的字形,都是大象整个身体的形状:长长的鼻子、硕大的头部、巨大的身体。这显然不同于其他种类的陆地动物,即使在后来的逐渐变化了的线条化字形,大象的长鼻之形依然醒目。到了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车节》上“象”字写作图4,字的上部犹存象之头、鼻形,下部变作图A形。秦始皇“书同文”统一了文字之后,所颁行的规范化了的小篆“象”字写作图6,虽形象已然全非,但文字构形还保持了甲骨文、金文的基本形体,大象的长鼻、硕首之形还是残存其间。楷书写作“象”,除了笔画之间更为方正外,基本沿袭了小篆的写法,依然突出的是大象的长鼻这一特征。

“象”字的本义为兽名,即“大象”,这是没有疑义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楚。许慎《说文解字》记录:“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许慎对象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从他的记录来看,在他所处的东汉时代,中国中原已经很少见到象了,于是他说是“南越大兽”;这也反映了气候的变化,使得中原地带变冷而不适合大象的生存,于是大象就南迁了。《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表明象在殷商时代是人们所用的驯化动物。《左传》还有用象进行战争的记载。

“象”字由兽名“大象”之意引申为象牙的省称。《尔雅·释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晋人郭璞注:“犀牛,皮、角;象,牙、骨。”在后来的词义引申发展过程中,“象”字又引申有形象之义。汉语词义引申发展的规律,通常是由具象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象”字词义的引申发展也不例外。如《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孔颖达疏:“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现代汉语依然有“天象”“星象”“万象更新”等词。又引申出相貌、肖像之义。还引申有相似、好像之义。

“象”字词义的引申:由“大象”到“形象”,到“相貌、肖像”,再到“相似、好像”的过程似乎令人费解。其实,古人也试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韩非子·解老》就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中的这一段话,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像”字下云:“韩子曰:象南方之大兽,中国人不识,但见其画,故言图写似之为象。”显然只是一个意思的概括而不是原文的摘引。韩非子的这一说法未必真的符合事实,但对于理解“象”字的词义引申轨迹或许有些许帮助。

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方案》规定以“象”代“”。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其意义全部由“象”来表示,但同时又注明“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像’字”。所以在此之后出版的词典仍然保留了“像”字,但是只有“人像、画像、雕像”含义,也就是说,只有在涉及“人像、画像、塑像”等情况时,才用“像”,其余都用“象”。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又恢复了“像”的规范字地位,重新将两字以及它们的意义明确分开。问题至此似仍未结束。2001年10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该会议对“象”“像”二字的用法作出明确的界定:“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并列出了两字的语词搭配实例。至此,“象”“像”二字的使用总算是有了规范和依据。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象部】徐两切(xiàng)

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

【注释】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

说文解字注

“南越大兽”注:兽之最大者,而出南越。

“长鼻牙”注:有长鼻长牙,以上七字依《韵会》所据小徐本。

“三年一乳”注:《左传·定四年》正义作三年一乳字,按古书多假象为像。人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周易·系辞》曰:象也者,像也。此谓古《周易》象字即像字之假借。韩非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巳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於声得义,非於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而非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恉。

“象耳牙四足尾之形”注:象当作像。耳牙疑当作鼻耳。尾字各本无,今补。徐两切,十部。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豕字部】象;部外笔画:5

古文:𤉢

《唐韵》徐两切。《集韵》《韵会》《正韵》似两切。并详上声。《说文》: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尔雅·释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疏:犀、象二兽,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诗·鲁颂》:元龟象齿。《左传·襄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礼·玉藻》:笏,诸侯以象,士竹本象可也。

又王安石《字说》:象牙感雷而文生,天象感气而文生,故天象亦用此字。《易·系辞》:在天成象。疏:谓悬象日月星辰也。《礼·乐记》注:象,光耀也。

又《韩非子·解老篇》: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易·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状也。《左传·桓六年》:申繻曰:名有五,以类命为象。注:若孔子首象尼丘。《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二曰象。注:谓灾变云物如众赤鸟之属,有所象似。《前汉·王莽传》:白炜象平。注:象,形也。万物无不成形于西方。

又法也。《书·舜典》:象以典刑。传:法用常刑,用不越法。《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注:象,法也。

又象魏,门阙也。一曰书名。《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县治象之法于象魏。疏:周公谓之象魏,雉门之外,两观阙高魏魏然也。《左传·哀三年》:命藏象魏。疏:由其县于象魏,故谓其书为象魏。

又象尊,酒器。《左传·定十年》:牺、象不出门。疏:象尊以象凤凰。或曰以象骨饰尊。《三礼图》云:当尊腹上画象之形。《礼·明堂位》:牺象,周尊也。

又通言之官。《礼·王制》:南方曰象。注:刘氏曰:象,像也。如以意仿象,其似而通之,周官象胥是也。

又舞名。《诗·周颂序》:维淸奏象舞也。《正义》: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礼·内则》:成童舞象。《史记·乐书》:文王之舞,舞之以未成人之童,故谓之象舞。

又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前汉·礼乐志》:郊祭,常从象人四人。

又罔象,水怪名。《史记·孔子世家》:水之怪龙、罔象。注:罔象食人,一名沐肿。

又药名。《本草纲目》:卢会,一名象胆,以其味苦如胆也。

又象敎。即佛敎也。王巾《头陀寺碑》:正法既没,象敎陵侇。注:谓为形象以敎人也。

又郡名,州名,山名。《史记·秦始皇纪》:三十三年为象郡。注:今日南。

又百越地,陈置象郡,因象山名。隋平陈置象州。

又姓。《姓苑》:颍州望族。今南昌有此姓。

又《正字通》:象有平、上、去三声,诸韵书收入养韵,漾韵不收,《正韵》:亦然。《六书》:有一字备四音者,有转十数音者,独至象必限以一音,此古今分韵之谬也。

又叶徐羊切,音详。《晋书·乐志·地郊飨神歌》:祇之体,无形象。潜泰幽,洞忽荒。

近义辨析

象、像、相

“像”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简化为“象”,后来恢复为规范字。区分“象、像、相”的不同用法,要点如下:1.三个字都有外观形态、样子的意思,其中“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如:现象、形象、印象、景象、气象、天象;“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如:画像、雕像、像章、图像、音像、摄像、录像;“”所指的外观形态侧重强调与事物内在情况的联系,如“真相”指事物内容的真实情况,而“现象、表象、假象”指的是外部的状态。“站相、苦相、病相、可怜相”等都不作“象”或“像”。用于“照相、相片、相貌”,一般不作“像”。2.像表示如同,用于“像……一样”“好像”,不作“象”,如: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屋外好像有人敲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第六笔撇从扁框内撇出,一笔写成。“”居上,较窄;短撇起笔竖中线左侧; ㇇(横撇)收笔竖中线左侧。中部“口”居中,略扁,底部在横中线上侧;第六笔撇起笔于框内竖中线左侧,㇁(弯钩)在横中线与首撇相接,弯的下部在竖中线;右边短撇、捺与㇁(弯钩)和下撇在竖中线相接。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网)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