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形海豹

更新时间:2024-10-07 10:32

豹形海豹是食肉目海豹科豹形海豹属哺乳动物,又称豹斑海豹、豹纹海豹。通身呈灰色,腹部颜色略浅,颈部为白色且有类似于豹纹的黑色斑点。身体呈流线型,头部偏大,有强壮且高度发达的前肢。牙齿非常锋利,上下颌可以张开160度;视觉和嗅觉高度灵敏。雌性一般比雄性大。因全身带有花斑貌似金钱豹而得名。平均寿命约为7年。

形态特征

成年体型蜿蜒修长。背部呈深灰色,腹部银灰色。全身布有或明或暗的斑点。头颇大,头形似爬行类。鼻长。下颌强壮,可大幅张合。犬齿发达;臼齿复杂,具三个显著的结节互扣,便于筛选磷虾。

亚成体绒毛厚而柔和,遍布黑斑;具背纹,腹部浅灰色。

大小量度:体长♂2.8~3.3m,♀2.9~3.8m;最大体重♂300kg,♀500kg。

(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有冰山和较小冰川的南极浮冰区。有冰层覆盖的亚南极群岛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生活习性

独栖性动物,交配和抚育幼兽时结群。与其他鳍足类相比,它们更偏食恒温动物。由于陆地上行动笨缓,所以捕食一般发生在水中,企鹅以及其他海豹都会成为它偷袭的对象。但别被其捕食恒温动物的行为所迷惑,实际上,磷虾才是它的主食,占据饮食比例的近五成,尤其在其他食物来源匮乏的冬季。豹形海豹有季节性地在企鹅群附近捕食企鹅的行为,但此举仅限于豹形海豹里的少数,大部分仍倾向于深海觅食。除了磷虾企鹅海豹,它们的食物还包括鱼、乌贼、海鸟、甲壳类动物,偶尔会食用鲸鱼尸体。

凶猛食肉兽,位于南极食物链的顶端,已知的天敌是虎鲸,但很少被捕食。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遍布南极大陆边缘所有海域,远及南美洲及大洋洲的亚南极浮冰岛屿。

原产地:南极洲法属南部领地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

漫游地:澳大利亚布维岛、巴西、智利库克群岛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新西兰皮特克恩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南非。

繁殖方式

在水中交配,在冰上繁殖,每胎产一仔。雌性妊娠期9个月。繁殖期一般在10月底和11月。初生幼仔长约120cm,体重能超过30kg。出生后的前四周,母兽会在冰流中抚育幼仔(哺乳期近4周)。此后不久的12月至次年1月初,雌性可再次交配。雄性只管交配,并不抚育后代。

种群现状

1950年代的种群统计,全球约有100,000~300,000头豹形海豹(Scheffer 1958)。上限为220,000~440,000头(Laws 1984)。不过,此类早期估算基于相当有限的样本数以及过高的推测性,可靠度不佳。根据1968~1983年的航船和空中目击调查记录,研究者得出南大洋远洋浮冰带约300,000头的估值数(Erickson&Hanson 1990)。1996~2001年,南极浮冰海豹工程(APIS)的结论为35,500头(95% CL 10,900~102,600)。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5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鳍足目*所有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