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07 14:31
豹澥又名豹子澥。据清同治八年(1869)《江夏县志》载:“豹澥为江夏县六镇之一。保桥寺桥头有面石形似豹子,又属梁子湖水系港汊,水位高时,帆船可直达桥头,澥与海通”,豹子澥由此得名。保桥寺于解放后拆毁,似豹子石无存,见桥下岩石上有豹子花纹而已,以后人们简称豹澥。当地群众因豹澥周围桥多,东有马家桥、北有神灯桥、西有小桥和三眼桥、南有夜壶桥等,习以“桥上”之名代替豹澥之称,同时沿用。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街道办事处简介
豹澥,全镇版图面积92.6平方公里,138611亩,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3个自然湾,241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3.5万亩,山林1.5万亩,水面2.7万亩 。 人口40252人,面积88.63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豹澥、新光、农场、滨湖、马桥、豹山、同力、花园、九龙、龙山、顶峰、潜力、新店、许店、石洞、上刘、新力、新生、庙岭、虎山、新保、新春、鲍家。民族有汉族、回族、土家族、土族。
清朝末年为县东乡辖西径里;民国时期县曾先后设为十五区、七区、四区,明廉乡等;1949年6月为县设第三区人民政府,辖豹澥、驼子店、王家店、流苏四地方;1951年改为第七区辖24个乡;1956年改为豹澥指导组,辖联络、清潭、龙泉三乡;1958年建立同力人民公社辖3个管理区;1961年恢复豹澥区辖3个公社;1971年拆区并社建立豹澥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豹澥乡;1986年更名为豹澥镇。
豹澥名来源
据清同治八年(1869年)《江夏县志》记载: 豹澥为江夏区六镇之一,豹澥镇桥头有石形似豹子,遂以名,石在保桥寺前,其地多鲍姓,疑即鲍字之讹。 保桥寺已于解放初期拆毁,那块豹形石早已无存,也无从确知是否为“鲍”讹传为“豹”,但这两种说法都解释得通“豹澥”名称中“豹”字的来源。那么“澥”字作何解,《辞海》中注音为xie ,释意有二:糊状物、胶状物由稠变稀;渤澥,渤海的古称。而“豹澥”在本地地方言由发音为“bao hai”即 “豹海”,而且其地濒临粱子湖,具有水乡风貌,在高水垃时节帆船可直达镇中心的桥头,桥下水面广阔似海(注:2)。同时本地有大量小河汊与大池塘.在江夏其他乡镇地名中也有将大池塘命名为“海”的例子,如金口的“杜家海”。通过分析可以肯定地说豹 的“澥” 是“海”的通假字,而且是一种略带牵强、故弄玄虚的通假,因为“澥”是个从古到今都少用的生僻字,本地群众都只知“bao hai”而不知“bao xie” ,通过走访得知本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通用名称即为“豹海” ,人们的书面表达中也存在“豹澥” “豹海”共用的现象。
“豹” 具有恍雅、迅捷、敏锐的意象,是“速度”的象征;而“海”具有宽广、深邃、丰富的意象,是“广度”的象征,二者组合则与全镇人民锐意进取的精神、广纳宾朋的胸襟相映衬,速度与广度对应了发展的新高度。
注1:豹澥镇周围的村民去镇里时说的方言就是:上桥去,意为:“上豹澥镇”,“豹澥镇”即“桥上”
注2:根据50年代的父辈说过,当时他们还年轻的时候的确是有大船到过我们镇上,但是水位很低,或者说没有水了,无法通行!
豹澥地域
豹澥镇位于江夏区东北部,东与鄂州市毗邻,北与武汉市洪山区相连,西南与流芳街接壤。实地跨东径114°29′至114°35′,北伟30°24′至30°32′之间。镇政府驻地豹澥集镇,处于葛化集团、葛店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之间,北上武黄高速距武汉城区13公里。
豹澥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冬季(一月)平均气温2-4℃,夏季(七月)平均气温3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全年无霜期约为260天。
豹澥历史规划
1949年,武昌县划分为7个行政区:纸坊、青山、金口、豹澥、五里界、山坡、马安山
1955年,全县只有六区一镇,六个区的顺序是:一区纸坊、二区金口、三区豹澥、四区山坡、五区湖泗、六区五里界。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将全县原来的6个区成立6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纸坊乡),金水人民公社(金口乡),同力人民公社(豹澥乡),东风人民公社(山坡乡),卫星人民公社(湖泗乡),锦绣人民公社(五里界乡)。
1971年,撤区并社,1974年,撤销环城公社,全县共辖19个公社,2个镇。19个公社是:大桥、郑店、宁港、乌龙泉、土地堂、金水、范湖、法泗、豹澥、龙泉、山坡、安山、保福、河垴、湖泗、舒安、五里界、大屋陈、流芳。
1986年6月,全县共辖20个乡,3个县辖镇。20个乡是:大桥、郑店、宁港、土地堂、金水、范湖、段岭庙、法泗、安山、山坡、贺站、河垴、保福、湖泗、舒安、大屋陈、五里界、流芳、豹澥、龙泉。
1989年,为了流通城乡经济渠道,加快工农业发展速度,改乡设镇,全县辖12镇:纸坊、金口、乌龙泉、大桥、郑店、法泗、安山、贺站、湖泗、五里界、流芳、豹澥。
1995年3月28日,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1997年,江夏区行政区划调整为6街、6镇、11乡。6个镇是:法泗、湖泗、安山、贺站、五里界、豹澥。
2001年实施乡镇合并,全区行政区划调整为5街、5镇、2乡。5个镇是:安山、法泗、五里界、豹澥、湖泗。
2007年10月26日上午10点,江夏区下辖的豹澥镇正式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并挂牌。此前,武汉市委、市政府已发文,明确豹澥镇92.6平方公里区域、12455户40541人移交给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被称作武汉“光谷”的东新开发区,成立之初面积约47平方公里,2005年底对流芳街部分区域托管后,面积扩大至110余平方公里。接收豹澥镇移交托管后,开发区面积扩大到200余平方公里。
豹澥镇自然资源
豹澥镇境属丘陵滨湖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丁古山,海拔200.1米;最低点安湖洲,海拔18米;境内一般海拔45米,丘陵岗位地约占面积80%;有小(一)型水库3处,小(二)型水库4处,民堤民垸5处,总蓄水量2597万方;有水田面积2.4万亩、旱地1.1万亩、可养殖水面1.8万亩,山地及绿化面积1.9亩;土壤以黄棕壤为主,潮土、岩成土、棕黄壤、棕成壤次之。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石英石、建材石、陶土、金、钨、锰等。
豹澥镇基础设施
豹澥镇集贸市场个体户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武(昌)豹(澥)公路已通车,全长34.58公里。现镇域内有流(芳)苏(家墩)二级公路,武(汉)九(江)铁路、316国道,武黄高速、沪蓉高速及武汉市绕城公路在我镇豹山村立交,并设有进出站口;镇到各村公路12条48公里,睛雨通车。灌溉泵站(40千瓦以上)7处装机11台1160千瓦,排涝泵站4处装机7台385千瓦。辖区内建有日供水2万吨自来水厂、装机容量9400门,有邮电支局一个、卫生院一所、广播电视站一个、电影院一座、花园式中、小学7所,在校师生6647人,还有武汉市体育学院运动学校。
豹澥特产白花菜
白花菜是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小茎粗,由于花为白色,故名白花菜。在豹澥从元代已有近700年的种植历史。白花菜不宜鲜食,只能用来制作酸泡菜。豹澥白花菜从种植到制成成品泡菜,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否则,白花菜不易种植成功,制作的成品泡菜的食味、品质等也大受影响。白花菜的生长,既有叶菜类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性。它喜温而又怕热,喜干燥而又怕旱,喜湿润而又怕渍。种植白花菜只能用农家肥料,忌用化学肥料。制作泡菜的白花菜,只能在蕾期采收,过早采收和过迟采收均不适宜。采收后经过四道工序加工成为成品泡菜。1、清洗:剔除老叶、黄叶、已木质化的茎部,洗净泥沙等杂物。2、晾晒:将清洗干净的白花菜在阳光下晾晒,使其含水量达到70%。3、配液:将食盐按一定比例溶解于干净卫生的水中(此是泡菜质量好坏的关健)。4、腌制:将晾晒好了的白花菜放入配制好的泡菜液中,密封腌制20天以上。经腌制后的成品白花菜显黄色,香脆而略带酸味。食后余味悠长,还具有开胃生津、增进食欲的功能。是人们佐餐的上好佳肴。经过包装后,亦是亲友之间互相馈送的上佳礼品。土质及小气候的影响,豹澥是白花菜种植的最佳之地,若异地种植,则品质、风味大有差异。
白花菜是豹澥镇的传统土特产,属草本植物,一次种植,多次收获,含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经常食用具有开胃健脾,降脂抗癌之功能。
豹澥地铁规划
轨道交通十一号线(E1,城市快线,规划中),起点蔡甸,终点豹澥。由蔡甸向东沿汉蔡公路,四新大道过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过长江,经武咸公路、雄楚大道、南湖大道至豹澥。经四新大道在杨泗港附近过江。
豹澥的方言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汉语历史的活化石,语言的宝库。为了提高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能力。就应该了解更多的“原汁原味”的豹澥方言。豹澥是个历史古镇,本土文化源远流长,豹澥地方方言,口语语汇生动,发音浑厚,语意深刻,节奏鲜明,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是豹澥人民纯朴、憨厚、耿直的主要表现方式。从词形、词义、读音方面来看,豹澥方音与普通话比较,有着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词形、词义相同,读音不同,有些甚至无法在普通话里找到它的同音字。这类方言如:“凹”读为“袜(wà)”,“淹”读为“安(ān)”,“叙”读为“细(xì)”,“泵”读为“磅(bàng)”,“横”读为“魂(hún)”,“窖”读为“告(gào)”,“粳”读为“梗(gěng)”,“苋”读为“汗(hàn)”,“六、绿”读为“娄(lóu)”,“倾”读为“宭(qún)”,“膝、吃”读为“齐(qí)”,“取”读为“起(qǐ)”,“雷”读为“梨(lí)”,“街”读为“该(gāi)”,“鞋”读为“孩(hái)”,“澥”读为“海(hǎi)”,“解”读为“改(gǎi)”,“界、戒、届”均读为“盖(gài)”,“树、竖”读为“序(xù)”,“项”读为“巷(hàng)”,“研、严”读为“年(nián)”,“永、咏、泳”读为“允(yǔn)”;“亩、牡、楚、初、锄、础、触、属、烛、筑、竹、祝、助、畜、旭”等读为韵母是ou的读音;声母是l、c、d、n、s、t、z,而韵母是u读音的字大多读为韵母是ou的读音;声母是g、k、h,而韵母是e读音的字大多读为韵母是uo的读音;“白”读为“(bé)”,“百、柏、北、伯”读为“(bě)”,“鄂、恶、饿、鳄”读为“(euò)”,“峨、蛾、鹅、俄、娥”读为“(euó)”等等。
二、词形、读音相同,词义不同,在豹澥方言中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出方”为豹澥方言,是指春节第一次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春节期间,主家对来拜年的客人在正餐前要煮一碗鸡汤或其它煨汤给客人吃,谓之为“烧茶”。腊月三十夜和正月初一早晨或上午给当年已故者祭祀为“拜新香”。又例如:在吃饭中途时,来了客人,又不方便请客人吃饭,主家说句“有偏了”,表示客套话,意思是“不好意思,我们已经先吃饭了”。再例如“堆(读作dī)粪”,是旱地面积的计量单位,一“堆(读作dī)粪”约合0.2亩;“斗、升”是水田面积的计量单位,1“斗”等于10“升”,1.3至1.6斗折合一亩(因各湾不一)。此外,还有称管理别人或公家的财物,隐瞒数量,据为已有的为“吃黑”;称新媳妇或小孩第一次到某亲戚家为“上门”,女婿第一次到岳父家为“过门”;称某人机会不好出了过错为“该因的”;称同情别人的不幸为“该吹的”;称搬弄事非、挑拨离间为“撮拐”;称吹牛、说大话、说空话者为“嘀嘀达”;称大腿为“大胯”,肋骨为“排子骨”;称呼祖父为“爹爹”,祖母为“婆婆”(流行于豹澥东部,豹澥西部则称“跛(bǒ)跛(bǒ)”);称父亲为“伯伯”;长辈或平辈年长者称呼晚辈、年小的媳妇为其姓氏后面加上“姑娘”,如“张‘姑娘’”,“李‘姑娘’”;称人死了为“翘辨子”、“熄了火”、“西皮了”,人死后到墓地安葬为“上山”;称上吊自杀为“扯油面”;称女子的齐耳短发为“搭毛”;称临时经商做生意为“撮虾子”;称没有预约而在公路边等着货车来跟车下货为“赶兔子”;称故意破坏别人的事情为“戳漏子”;称合伙算计别人为“斗盒子”;称发火、发怒为“发毛”;称解小便为“打个岔”、“打个小岔”、“解小溲”,解大便为“解大溲”,统称为“解溲”;称耕整水田为“活田”,插秧为“栽田”;称欠帐为“该帐”;称找岔子为“扯腿”、“扯皮”;称某件事被揭了底为“撮了拐”;称猪、牛的舌头为“赚头”,耳朵为“顺风”;称动物的内脏为“下水”;称行骗行为为“撮白”;称行贿行为为“打砣子”、“塞砣子”;称各个行业的工匠为“师傅”;称炊事员为“大师傅”或“戳红洞”的(贬义);使用牛耕整土地,在豹澥东部称为“用牛”,在豹澥西部则称为“舍(shě)牛”;称某人不讲道理,胡搅蛮缠为“牛筋”、“练条”;称某人装模作样为“装羊”;称完了为“就了”,如:“这件事我已经做‘就了’”;称得了疟疾为“打脾寒”;称某人不诚实、喜欢吹嘘自己为“神狂”、“神狂卵子”;称在公共场所大肆宣扬对某人的不利为“嚷街”、“喊街”;称小孩夭折为“丢了”,婴儿出生时死亡为“没有捡起来”;称评论某事的优缺点为“谈斤拨两”(多为贬义);称不必要的争论为“抬杠”,称在争论中过分地固执己见为“死咳(ké)蚂(mà)要争出活尿来”;称在农历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宗为“烧包袱”;某人做了傻事,旁人会说他“你真是个‘热萝卜’”等等。
三、有些口语只能在口头上会音,很难有文字予以记录。例如:“舍(shě)过”是在豹澥用得很广泛的一句口语,其本义是说出自己不光彩的经历,以求得上苍的谅解,例句:当某人在说某些不必要的话或做某件不必要的事,旁人会说“你莫‘舍(shè)过’”或“你这是‘舍(shè)过’”,意思是劝阻他不要再说或再做了。又例如:睡觉从睡着到醒过来称为“睡了一‘告(gào)’瞌睡”。例句“一‘告(gào)’瞌睡就睡到天亮”。再例如:“灵(līng)醒(xǐng)”,意思是指年轻人和小孩穿着很整齐或长相很俊秀,有时也指事情办得很圆满,例句:“这个人穿得好‘灵(līng)醒(xǐng)’”、“这个人长得真‘灵(līng)醒(xǐng)’”、“这个事做得真‘灵(līng)醒(xǐng)’”。此外,还有称拳头为“砣(tuó)子”,打了几拳头为“揣(chuāi)了几‘砣子’”;称膝盖为“髁(kē)气(qì)头”;称胳膊肘为“倒(dǎo)管(guǎng)”;称乳房为“吗(·ma)”,小孩吃奶为“吃吗(·ma)”;称小腿肚为“连(lián)巴(bā)肚子”;称我家的为“(euǒ)的”(流行于豹澥东部)或“沤(où)的”(流行于豹澥西部);称你家的为“李(lǐ)的”(流行于豹澥东部)或“六(liù)的”(流行于豹澥西部);称豆丝为“饼扎(zā)”,摊豆丝为“煎饼扎(zā)”;称妇女头脑灵活、做事很利索为“撩(liáo)亮(liàng)”;称老年妇女打扮得很齐整为“紧(jǐn)广(guàng)”;称某人过分的固执为“枯(kū)救(jiǔ)”;称某人自找麻烦、自找苦头为“翻(fān)撬(qiāo)”、“撬(qiāo)死”、“板(bǎn)沙(shā)”、“板(bǎn)命”;称用清水漂洗衣服为“敨(toǔ)水”、“‘敨(toǔ)’衣服”;称某人容易被糊弄为“洋盼(pàn)”;称办事无计划、无规矩、随心所欲为“掰(bāi)”、“歪掰(bāi)”;称某人态度傲慢、对人不热情、不易接近为“坤(kūn)”;称脏为“垃(lā)瓜(guā)”;称某人聪明为“蠈(zěi)”、“口(读作koú)”;称某人说话啰嗦为“嘀(dí)舵(duò)”;称老年人犯糊涂为“张(zhāng)董(dǒng)”;称闪电为“扯霍(huó)”,形容某人不稳重、不踏实为“东打雷、西扯霍(huó)”;称某人蛮不讲理为“发浑(hún)”;称占便宜为“占香(xiāng)盈(yǐng)”;称开玩笑为“逗散(sǎn)方(fāng)”;称开始行动为“尬(gà)势(shì)”;称踢了几脚为“抓(zhuǎ)了几脚”;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就说声“劳万(wān)”;称某人头脑不灵光为“嘎(gá)巴子”;称说话口吃的人为“给(gěi)巴”;称坏为“拐(guǎi)”,如“这个人真‘拐(guǎi)’”;称去为“气(qì)”,如“上学‘气(qì)’”;称打人为“克(kěi)人”,骂人为“通(tōng)人”;称呼妈妈为“呣(m)妈”;称呼外祖父为“伽(gā)公”,外祖母为“伽(gā)婆”,统称为“伽(gā)伽(gā)”;称挠痒为“抠(kóu)痒”;称向相关人说明有关情况为“投(toú)人”、“投(toú)到”;有的场合将“踏、踩”称为“通(tòng)”,如“走路时,不小心‘通(tòng)’了一脚泥”;称拧为“久(jiǔ)”,如“把这个锣丝‘久(jiǔ)’下来”;称靠为“喷(pèn)”,如“把梯子‘喷(pèn)’到墙边”;称某人器量狭窄为“气(qì)卡(kà)”;称青蛙为“咳(ké)蚂(mà)”;称某人不爱整洁、不修边幅为“谢(xiè)垮(kǎ)”;指责他人做了过份的事就会说“你过娄(lóu)了”或“你吃娄(lóu)了”;对他人野蛮言行表示强烈不满并予以指责就会说“你是吃了青苔绿(lóu)了眼睛”;称不值一提的事为“冇(mào)么事”,办事不顺心就会说“撞倒个冇(mào)么事”;称某人办事不灵活为“呆(ái)”、“呆(ái)板”、“死葫芦抠籽”;称某人动作机灵为“溜(liǜ)耍(shuǎ)”、“耍(shuǎ利)”;称扫帚为“条(tiáo)菊(jú)”;称偷东西为“劳(láo)东西”等等。
豹澥的方言、口语一直沿续,谁也无法准确地说出豹澥方言口语有多少条,有的口语甚至无法准确地概括出其含义。豹澥方言、口语是豹澥地方的语言文化,其产生、发展、演变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豹澥方言、口语将越来越具地方的特色。
豹澥礼仪风俗
豹澥镇为汉族居民居住区,民间风俗习惯与其他汉族居民生活区大体相同,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其礼仪习俗在本镇内部也有差别。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风貌日益进步,旧时的陈规陋俗日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新风尚。
婚嫁:旧时,结婚须经历定婚、报日、迎亲、拜堂四个历程。现时结婚主要历程基本差不多,只是礼仪有所改变。
定婚: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双方父母同意,即可定亲。订亲时,男方“七包点心,八包茶”送到女方,交换庚书,称为“过庚”。现时男女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称为“过门”,男方对女方的伯、叔、兄妹均有礼品相送,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均要馈送礼品,俗称“一年三节”。旧时在成亲前女方不到男方家,解放后已变更。女方第一次到男方家称为“上门”,男方父母要给“见面礼”,女方回家时,男方要有礼品馈赠。旧时还有“摇篮亲”(即在婴儿时就定亲)、“指腹婚”(即两家妻子在怀孕时就约定,所生小孩为一男一女时就结为亲家)等习俗。
报日:男方在征求女方同意后,将迎亲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并连同女方要求筹办的礼品、礼金一并送到女家。现时一般先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后,才商定举行婚礼时间。
迎亲:旧时用花轿迎亲,一般用三乘轿,新郎、新娘各坐一乘4人抬的花轿,女方媒人坐一乘二人抬的小轿,彩旗、管铳、唢呐相随,在女家吃过午饭后,下午返回男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花轿被当作“四旧”扫除,通行步行迎亲,男方迎亲队伍高举彩旗、敲锣打鼓和女方送亲队伍在约定的地点会合。一般用汽车到女方家迎亲。迎亲当日一早,新郎带数人(人数事先与女方商量定妥)到女家,和女方送嫁妆人员一道将女方嫁妆运回男家,男家须对女方送嫁妆人员馈送礼金。
拜堂:迎亲队伍进湾,须走“上水”路,花轿进宅,牵娘打开轿门,牵出新娘,先拜天地,后拜祖宗、父母,最后夫妻交拜,入洞房,喝过交杯茶后,新郎出房招待宾客。次日一早,新郎新娘要向宾客行拜礼,受礼宾客须向新人馈送拜金。现以敬茶代替拜礼。第三天一早,女方娘家来人送女方的擦头油并接新人夫妻回门,称为“送油”;新人夫妻到女方娘家,俗称“回三天”。第九天夫妻双方亦须到女方娘家,俗称“回九天”。“回九天”时,女方要在娘家住6天,称为住“六畜”,至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旧时拜礼是要磕头,现时以鞠躬代替磕头。旧时,境内还有便亲风俗,多在穷人或再婚者中流行。
童养媳:多系家境贫寒、子女多,生活无着,便将女孩子送到婆家当童养媳,她地位低下,挨打受骂,长大成亲叫做“园房”,亦称“搭钵子”。
回头亲:亦称“调换亲”,男女两家都为穷家,婚嫁两难,互换成亲,还有三家轮换成亲的,称为“转转亲”。
入赘:俗称“招上门女婿”,女家无儿,怕断香火,招婿上门传宗接代,婚后所生子女一般随母姓。
招夫养子:妇女亡夫后,就招一个合适的男子进门支撑门户,抚养子女,婚后所生子女可随父姓。
生子:旧时,妇女生下头胎,要给外婆家报喜,报喜时须带一只鸡(一般为公鸡)和一壶米汤。外婆家在三朝时要送来鸡、鸡蛋等营养品。在九朝时送毛衫、新衣、摇篮、母鸡、红蛋、油面等,其他亲戚均要送贺礼,贺礼中包含米、面、布料、鱼、肉齐全者为重礼,称为“抬盒子”。妇女生小孩未满月前不能进别人家的门。满月时回娘家吃满月饭,称为“讨宝”,小孩周岁、3岁、10岁(虚岁)时又庆贺一番,尤以周岁为重。
庆寿:50、60、70、80……周年诞辰,由子女给父母祝寿,一般由女儿买礼品,儿子办酒席招待亲友。能称为祝寿者必须是父母和岳父母皆已去世,否则只能称“做生”,不能放鞭炮。
丧葬:小孩夭折称为“丢了”,青少年死亡谓“短命”,皆属“惨事”,可不拘礼。老年人死亡谓“归天”、“登仙”、“仙游”、“去世”、“逝世”等,称为“白喜事”,旁人可向其子辈道恭贺:“恭贺你取了大帽子”,中年人死亡亦属惨事,礼仪可从简。
中老年人弥留之时,子孙必须到场送终。咽气后要烧“落气纸”,点“长明灯”。初时,死者放在地上,由亲属给死者换贴身衣服后,再由“八抬”给死者穿上外装衣服。然后将死者放在由门板等搭成的灵床上,称为“上榻”。“八抬”(即8名抬棺之人,亦称“重士”,抬棺称为“负重”)由死者长子出面上门跪请,被请之人不能推脱。一般选择农历双日安葬。安葬之日,五服之内后辈及致祭亲戚,普发孝布,并以孝布区分辈分,子辈用白布,孙辈用红布或白布加红饰。长子孝布最长为5.8尺,其余4.8尺、3.8尺、2.8尺不等,依亲疏而定(亦有用黑布袖章代替白孝布)。平辈及朋友致祭,多用毛巾代替孝布。有钱人家还请道士在送棺前夕行“开路”、“祭文”等,仪式繁多。出棺称为“上山”,棺木由8人抬。已实行火化,不用棺材,骨灰盒由长子捧着上山。在墓地挖掘墓穴称为“打井”,须先由孝子跪着破土(称为“斩草”),再由“八抬”挖掘。棺材(骨灰盒)放入墓穴称为“下字”,并做成新坟,所有这些,必须在中午12时之前完成。在“打井”时,死者的女儿要向“八抬”敬献香烟、糕饼等礼物。安葬后第三日,后辈要上坟添土,称为“复山”(亦称为“上梁”),“复山”之时,还要用与死者年龄数相等(或加倍)的馒头、包子、饼子等,由坟上方抛撒,由围观人等“抢”去。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如果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招待前来致祭的亲朋。死者家里写春联第一年用黄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祭祀:
每年主要的祭祀活动有三次:
1、清明节祭祖,清明期间(指清明节前三天,后四天),人们上坟给祖辈烧纸,整理坟墓,亦称“清明扫墓”。
2、七月半“烧包袱”。须将纸钱卷成筒状,装入特制的纸袋内焚烧,纸袋上写明死者姓名。农历七月十四(多在下午)各家都要上坟烧纸,称为“老包袱”。也可不到坟上,而在死者生前经常走过的路边,用草木灰或石灰撒个圆圈,在圈内烧纸钱。死者的第一个七月半称为“新包袱”。农历七月初八(流行于豹澥西部)或七月十三(流行于豹澥东部),死者的亲戚都要到场,除了备有纸钱外,还需带上鱼或肉。
3、过年时吃过年饭后,都要上坟烧纸钱,祭奠一番。
死者的第一个春节,要进行祭祀,称为“拜新香”。大年三十晚上,同族之人成群结队到死者灵前行拜礼,每群人至少要带三“会”纸钱(九张纸钱折成三叠),二枝蜡烛,一挂小鞭。外姓朋友援“久住同族”例。正月初一,死者的亲戚都要来“拜新香”。另外,在死者的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等忌日,后辈都要上坟烧纸钱。
豹澥老镇展新貌,示范社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