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属

更新时间:2023-01-05 18:39

貂属(学名:Martes):食肉目鼬科的一个属。共8种,其中北美洲2种,欧亚大陆6种。体型细长,四肢短。体长40-56厘米,尾长15-17厘米,体重0.5-0.75千克;尾短而蓬松;全身毛皮棕色至褐黑色,喉部具大块色斑。日本貂仅产于日本,黄喉貂遍及亚洲全境,紫貂是寒带针叶林的典型种。

形态特征

貂类体长40-56厘米,尾长15-17厘米,体重0.5-0.75千克。形态特点是喉部毛色比体色浅,松貂石貂的喉部为白色,黄喉貂与紫貂相同。体型细长,四肢短,尾长而蓬松;头部较为尖细狭长,略呈三角形;耳一般短而圆,身体细长,呈圆筒状。四肢虽然短小,但强健有力。前后肢上各具5个趾,趾爪弯曲而锐利。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多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蹠行性;爪锋利,不可伸缩。肛门附近有臭腺,可放出臭气驱敌自卫。

栖息环境

貂类栖居于北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喜欢生活在多岩石的山林环境、草原和黄土高原的沟谷等地。大面积的丘陵或山地森林中,但不受林型的影响,从东北小兴安岭的红松林,秦岭山地的针阔叶混交林,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季雨林,台湾、海南的高山森林都有踪迹。

生活习性

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通常白天躲藏在洞穴中睡觉休息,夜间外出活动,主要活动时间在拂晓,并延续至清晨。尤其是早晨和黄昏活动最为频繁。多独居。视觉和听觉都很敏锐,行动迅捷,善于攀缘,喜上树攀爬,在地面跳跃亦极灵巧。但在平地上奔跑的速度较慢,跑动中常赋之以纵跳。筑巢在石堆内、树洞中或树根下。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

主要是肉食性,嗜咬杀。食性很广,主要捕食小型脊椎动物,以鼠类、小鸟、野兔、旱獭为主,也吃两栖动物和小型爬行动物,秋天也吃坚果和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体型较大的貂类(如黄喉貂)还能捕食幼鹿、麂等有蹄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西部、克里米亚、高加索、小亚细亚、伊朗、阿富汗、中亚、阿尔泰、蒙古、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流域、朝鲜、克什米尔、印度半岛西北、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岛、加里曼丹、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繁殖方式

貂属类繁殖期间雌雄成对。秋季交配,春天产仔。是季节性发情的动物,性器官的发育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每年7月,雄兽的睾丸已经充分发育,并且有弹性,雌兽的外阴部出现肿胀,这时它们彼此发出求偶叫声,为一长一短的“哇喔,咯……”,短音声高而响亮,长音为由高而低并且微具颤音的喉鸣声,然后互相舔头部和阴部。8月份发情交配结束,雌兽的妊娠期为8个月左右,翌年的3-4月产仔,每胎产2-6仔。

该属物种

种群现状

貂类是农林地区鼠类的天敌,又是名贵的毛皮兽,皮毛坚韧柔软,绒毛细密,色调素淡美观,所以也可以制成高档的裘皮,是一种有潜力的经济资源。野生数量稀少,分布区缩小。为了保护这一动物资源,中国已控制对紫貂、石貂和黄喉貂的猎取。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易危(VU)——2种;无危(LC)——6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