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9 17:11

贝(拼音:bè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海贝。贝字泛指有介壳的软体动物,但在古代主要是指海贝。在上古,贝壳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也是货币,代表一定的财富,所以用“贝”作意符的字,大都与钱财或贵重之义有关。如:财、货、贵、贱、贩、赠等。

文字源流

象形字。甲骨文的“贝”(图1、2)像海贝(尤其是宝螺科贝壳)的样子。周代中期金文(图3、4)和周代晚期金文(图5、6)“贝”的形象已逐渐走样,多出来两只脚。在这基础上递变为秦代的小篆(图8)、汉隶(图9),隶变后楷书写作“貝”。西汉前期一些写得比较草率的隶书,往往将“貝”旁写作“贝”,这种写法为草书所继承。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小说戏曲刻本中,“貝”字及“貝”旁亦或作“贝”(见《宋元以来俗字谱》)。新中国成立后,“貝”简化为“贝”。

《说文解字》:“贝,海介虫也。”是说贝是海中有壳的软体动物,未包括淡水贝类。由于贝的外壳坚硬,色彩美丽,富有光泽,先民们最初把贝壳作为装饰或护身之用,有时用贝壳装饰军服,据说这样做除了美观外,“贝”还作为一种吉利的标志。“贝”之所以显得如此珍贵,除了因为贝壳美观外,还因当时远离海滨的中原并不产贝。那时的商人们只有跋山涉水辗转千里才能将贝壳运到中原。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将贝从海边运到中原,实在是件极不容易的事。也正由于路途遥远,求之不易,故而显得非常珍贵。为此古人将“贝”称为“宝贝”。后来“宝贝”泛称珍贵之物。

由于贝在当时有很高的价值,只有帝王诸侯及贵族才用得起,因此“贝”常常作为首饰成为一种高贵者的身份象征。

随着原始商业经济的出现,开始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手段。这种方法自然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古人想出了以石制的工具之类的东西找零补齐。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就必然导致商品交换的媒介——货贝的产生。

大海里的贝壳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种类的贝壳都能成为货币。据考古发现,先民将目光主要锁定在腹足纲(单壳,常称为螺)的宝螺科成员,其中以“货贝(黄宝螺)”最为常见。现代生物分类中,货贝是个属,古遗址出土的贝币,绝大多数都是这个属内的货贝和环纹货贝(金环宝螺)两个物种。二者都是小型海贝,成体最大不超过2.8厘米,大多数体长1.8~2厘米。它们大小相似,重量均等,方便计数——更拥有当货币的天然优势。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在中国,最晚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开始,海贝就被当作货币大量使用了。西周中期金属币逐渐流行,贝币逐渐衰落。秦始皇时期禁止用贝作为货币,结束了贝作为货币的历史。

贝既然是货币,所以后来出现的从贝的汉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買(买)、賣(卖)”(买卖东西需要货币参与,因此这个行为动作也从贝)、“贿、赂”(贿赂一般是以钱财进行,礼品也是钱财的表现)、“赏、赐、赠”(“贝”本身就可以充当赏、赐、赠的东西,即便是后来用其他物品作为赏赐对象,但实际上也是钱财的另类表现,现代很多成功人士,也常以募捐做慈善的方式进行捐赠奖赏)。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贝部】博盖切(bèi)

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

说文解字注

“海介蟲也”注:介蟲之生於海者。

“居陸名猋,在水名蜬”注:見《釋魚》。猋作“贆”,俗字也。蜬亦當作“函”,淺人加之偏傍耳。虫部曰:“蜬,毛蠹也。”則非貝名。

“象形”注:象其背穹隆而腹下岐。博蓋切,十五部。

“古者貨貝而寶龜”注:謂以其介爲貨也。《小雅》:“既見君子,錫我百朋。”箋云:“古者貨貝,五貝爲朋。”《周易》亦言“十朋之龜”,故許以貝與龜類言之。《食貨志》:王莽貝貨五品:大貝、壯貝、幺貝、小貝,皆二枚爲一朋,不成貝不得爲朋。龜貨四品:元龜當大貝,十朋;公龜當壯貝,十朋;矦龜當幺貝,十朋;子龜當小貝,十朋。此自莽法。鄭箋《詩》云:“古者五貝爲朋,注《易》以《爾雅》之十龜,未嘗用歆、莽説也。

“周而有泉”注:《周禮·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注云:“布,泉也。讀爲宣布之布。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於水泉,其流行無不徧。泉始蓋一品,周景王鑄大泉而有二品。”按,許謂周始有泉,而不廢貝也。

“至秦廢貝行錢”注:秦始廢貝專用錢。變泉言錢者,周曰泉,秦曰錢,在周、秦爲古今字也。金部錢下鍇本云:“一曰,貨也。”《檀弓》注曰:“古者謂錢爲泉布。”則知秦漢曰錢,周曰泉也。《周禮·泉府》注云:鄭司農云:“故書泉或作錢。”蓋周人或用假借字,秦乃以爲正字。

广韵

博蓋切,去泰幫 ‖ 貝聲祭1部(bèi)

貝,《説文》曰:“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亦州名,春秋時屬晉,七國屬趙,秦爲鉅鹿郡,漢爲淸河郡,周置貝州,以貝丘爲名。博蓋切。十四。

【校釋】猋:原作“贆”,據巾箱本、景宋本、四庫全書原本及《説文》改。

康熙字典

【酉集中】【贝部】 贝

(bèi)《唐韵》《集韵》《韵会》並博盖切。音䟺。《埤雅》:贝以其背用,故谓之贝。《说文》:海介虫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尔雅·释鱼》:贝居陆贆,在水者蜬。大者魧,小者𧐐。注:大贝如车渠,细贝亦有紫色者。又:馀貾黄白文。注:黄为质,白文为点。又:馀泉白黄文。注:白为质,黄为文点,今紫贝也。又:蚆博而頯。注:頯者,中央广两头锐。又:蜠大而险。注:险者,谓污薄。疏:此辨贝居陆,居水,大小文采不同之名也。《相贝经》:朱仲受之於琴高,以遗会稽大守严助,其略曰:贝盈尺,状如赤电黑云曰紫贝,赤质红章曰珠贝,靑地绿文曰绶贝,黑文黄画曰霞贝。下此有浮贝、濯贝、皭贝、慧贝。

又《山海经》:陰山渔水中多文贝,邽山濛水多黄贝。《易·震卦》:亿丧贝。注:贝,资货粮用之属也。《书·盤庚》:具乃贝玉。疏: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又《顾命》:大贝。传:大贝如车渠。《史记·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注:《食贷志》有十朋五贝,皆用为货,各有多少,两贝为朋,故直二百一十六。

又锦名。《书·禹贡》:厥篚织贝。疏:贝,锦名。《诗·小雅》: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又乐器。《正字通》:梵贝,大可容数斗,乃蠡之大者,南蛮吹以节乐。

又饰也。《诗·鲁颂》:贝胄朱綅。传:贝胄,贝饰也。疏:贝甲有文章,故以为饰。

又州名。《广韵》:周置贝州,以贝丘为名。

又姓。《玉篇》:贝氏,出淸河贝丘。《姓苑》:古有贤者贝独坐,唐有贝韬。

又《正韵》邦妹切。音背。义同。

又《集韵》:败,古作“贝”。注详攴部七画。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上窄下宽,左右对称。“ㄇ”居田字格中心部位。撇从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格撇出,点从竖中线向右下格点出,底部撇、点齐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