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3 15:47

贞(拼音:zhē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贞最早和“”是同一字,“鼎”在卜辞借用为贞卜的贞。后来在“鼎”的基础上加“卜”分化出“贞”。“贞”后来又假借为“坚贞”或“有操守”之意,如:坚贞不屈。另外,在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压迫妇女的道德观念,专指妇女不能改嫁为“贞”,就是所谓“贞节”。

文字源流

“贞”最早与“鼎”同字,作图1、2。“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也是一种礼器。甲骨文的“鼎”就是对这一类器物的描摹。甲骨文中鼎字大量地被借用作贞,其前辞的固定格式“某某卜某贞”、“某某卜贞”、“某某卜,在某贞”等都离不开贞。为了区别这一用法,后期甲骨文在“鼎”的基础上加上“卜”造了“鼑(贞)”字,如图3。《说文解字》:“贞,卜问也……一曰,鼎省声。”明显见《说文》所引京房说带出部分贞字正确的演化线索,弥足珍贵。“鼑(贞)”字最先见于商代,就是在鼎上加上形旁卜,此后西周甲骨文、金文、春秋金文都接受了此种结构。战国时主流结构的最大变化是声旁鼎远离象形,简化,下部的构件由原来的“鼎”变成“贝”。“鼎”变为“贝”的大致流程为图A-图E。非主流变化也是在这种演变大势下进行的。鼎或作图F、图G、图H(鼎足近似为皿),或作图I,或成贝形(图11,复加金为形旁)。《说文》整理为从卜从贝,实际贝是由鼎省变而成,表示鼎声。楷书作繁体作图14,简化作贞。

“贞”本义是占卜、卜问的意思。所以在甲骨文中把占卜的人称为贞人。在古人眼内,这些占卜的人都是品行端正的人,所以“贞”字又引申为言行一致,端正,如成语“坚贞不屈”。在封建社会里,把妇女死了丈夫而守节称为贞女,要为她树贞节坊。这里的“贞”就是品行端正,忠贞不屈。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卜部】陟盈切(zhēng,今读zhēn)

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①。一曰:鼎省声。京房②所说。

【注释】①贽(zhì):初次拜见尊长时的礼物。这里泛指礼物。②京房: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创始人,本姓李。京氏学宣扬“天人感应”。

说文解字注

“卜问也”注:《大卜》:“凡国大贞。”大郑云:“贞,问也。”国有大疑,问於蓍龟。后郑云:“贞之为问。问於正者。必先正之,乃从问焉,引易师贞丈人吉。”

“从卜贝”注:会意。

“贝”注:此字今补。

“㠯为贽”注:说从贝之意。

“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注:一说是鼎省声,非贝字也。许说从贝,故鼎下曰“贞省声”。京说古文以贝为鼎,故云“从卜,鼎声”也。陟盈切,十一部。

广韵

陟盈切,平清端 ‖ 贞声耕部(zhēng,今读zhēn)

贞,正也。陟盈切。六。

康熙字典

【酉集中】【贝部】 贞;部外笔画:2

古文:𠨀

《唐韵》陟盈切。《集韵》《韵会》知盈切,并音祯。《说文》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徐曰:《周礼》有大贞礼,谓卜人事也。

又《易·乾卦》:元亨利贞。疏:贞,正也。又《文言》:贞者,事之干也。《书·太甲》: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疏:天子有大善,则天下得其正。

又《书·洪范》:曰贞,曰悔。传:内卦曰贞,外卦曰悔。

又《礼·檀弓》:故谓夫子贞惠文子。疏:谥法,外内用情曰贞。

又《释名》:贞,定也。精定不动惑也。

又木名。《本草》:女贞,木名。蘇颂曰:女贞,负霜葱翠,故贞女慕其名。一名冬青。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首笔竖写在竖中线。“贝”,“ㄇ”顶部在横中线上方;竖撇从田字格中心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韵书集成

上中古音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