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水

更新时间:2024-03-03 17:51

贡水,赣江东源、正源。发源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称壬田河,在瑞金城区与黄沙河(亦发源于石城)交汇,称绵水,绵水流经会昌,与发源于寻乌湘江交汇,始称贡水,又称会昌江,之后在会昌庄口又接纳发源于安远濂江,继而流经于都梅江(发源于宁都肖田,在宁都江口接纳发源于石城的琴江),于都段又称雩江。贡水在赣县江口镇接纳平江(源于兴国),继而在茅店纳桃江(源于全南,流经龙南信丰),流入赣州市章贡区,在章贡区内俗称为东河,于八境台章水交汇,始称赣江。

干流概况

贡水,赣江东源、正源。

发源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称壬田河,在瑞金市城区与黄沙河(亦发源于石城)交汇,称绵水,绵水流经会昌县,与发源于寻乌的湘水交汇,始称贡水,又称会昌江,之后在会昌庄口又接纳发源于安远的濂江,继而流经于都县纳梅江(发源于宁都肖田,在宁都江口接纳发源于石城的琴江),于都段又称雩江。贡水在赣县江口镇接纳平江(源于兴国),继而在茅店纳桃江(源于全南,流经龙南、信丰),流入赣州市章贡区,在章贡区内俗称为东河,于八境台与章水交汇,始称赣江。

赣江赣江是江西第一大河,也是长江的大支流之一。它纵贯全省,长766公里,吴城以上集水面积82182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流域的50.6%。

赣江古名赣水,在西汉前成书的《山海经》就载有:

“赣水出聂都东,山气 ,东北注江,入彭泽西。”由此也可知,当时人们把赣水的西源(现章水)作为赣水的正源,并赋以同一名称,即视为一体。郭璞为《山海经》作的注中说,赣水之名出自生息在当地的部族“赣巨人”,这是可信的,与闽江之名出自闽越族是同样的道理。

汉初置豫章郡后,人们逐渐把赣水俗称为豫章水。后来人们认识到赣水的东源(现贡水)远比西源长大,于是人们把赣水主体及其东源统称为湖汉水。在《汉书》中,赣水、豫章水、湖汉水3名并存,而似湖汉水为正名。三国以后,豫章郡范围不断缩小,豫章水之名越来越不得体,湖汉水之名亦不为人们所赏识,故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虽仍3名共存,但却以赣水为主。至唐代宗时,因避帝名讳,废豫章水之名,恢复古名赣水,并因“赣”字中含章、贡二字,便把赣水的东、西二源改名为章水和贡水,即东源章水,西源贡水,至宋代再把二源之名对换,成现在这样的情况(见《舆地广记》和《中国历史地图册》)。

至元代,赣水被称为赣江。明代时,赣江被分为3段:赣州至吉安段仍称赣江;吉安至丰城段称清江;丰城以下称章江。清代不再分段。

由于贡水比章水长大,故近代已把贡水定为赣江的源河。贡水在会昌以上又有绵水和湘水两条源流,其中绵水稍长,水量亦略大,故贡水又以绵水为源河。绵水在瑞金圳头以上称壬田河。上溯至日东水库以上有北、中、南3源,分别为水庙背河、沿江河和日东河,其中日东河最长大,故壬田河以日东河为源河。赣江的源河是日东河一壬田河一绵水一贡水。有人认为,从赣江下游或同时从赣州上溯,桃江最长,第二是梅江,赣江应以桃江或梅江为源河。其实,桃江和梅江并不是在赣州与贡水、章水同时交汇的,它们仅仅是注入贡水的中途,故再长也只能被看作贡水的支流;况且,贡水处在中轴地位,水量亦远比桃江和梅江大,它作为赣江上游的干流是合乎情理的。

近代一般以赣州和新干为界,把赣江分为上、中、下游3段,长度分别为255公里、303公里、 208公里。

赣江上游发育于武夷山南段、南岭东头和罗霄山南段之间的谷地。 日东河发源于石城县洋地乡境内的武夷山石寮炼,这也就是赣江的发源地。日东河曲折西流,入瑞金,先后易名为壬田河和绵水,纳黄沙河(省内不足30公里)、安治河等。后入会昌,与南来的湘水会合成贡水,纳濂水后入于都,自梓山龙舌咀至王屋一段,古称雩江,此水名与县名(原为雩都)均出自雩山。贡水在于都境内纳澄江、梅江等,后入赣县,再纳平江和桃江等,至赣州,在八境台下与西来的章水会合成赣江,进入赣江中游。

赣江中游发育于罗霄山与零山之间的谷地,河道渐宽,水势渐盛,两岸多低山丘陵。赣州滩,古有“赣江十八滩”之说。十八滩之名说法不一,《江西通志稿》谓赣县的储、鳖、横弦、天柱、小湖、铜盆、阴、阳、会神九滩和万安县的良、昆仑、晓、武索、小蓼、大蓼、棉津、漂神、黄公九滩;《中国古今地名辞典》则称:“……在赣县者九,日白涧、天柱、小湖、鳖、大湖、铜盆、落濑、青州、梁口;在万安者九,曰昆仑、晓滩、武朔、昂邦、小蓼、大蓼、绵津、漂神、惶恐。”在宋代曾凿石排险。1949年后又炸礁清滩,加上万安水库的建成,险滩已不复存在。在万安境内,赣江纳五星河、沙坪河、遂川江和剡溪等之后,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之势。在泰和县境内赣江纳蜀水、珠林江、仙差河等;在吉安县纳孤江等;后入吉安市,自神岗山至螺子山约巧公里的河段,在当地俗称螺川,它纳禾水后,水量大增,河面加宽,近左岸处形成一沙洲,宋代江万里建白鹭书院于此;赣江入吉水境内纳黄金江、盘龙江等;入新干纳沂江和溧江河等,之后进入下游。

赣江下游奔流在鄱阳湖平原上,主要支流有右岸的淦水和左岸的袁水、澧江(习惯称消江)和锦江。赣江过南昌八一大桥后,被扬子洲分为两股:左股至南昌樵舍又分为两支,即西支和北支;右股至塘山亦分为两支,即中支和南支。西支为赣江主河道,流经联圩、昌邑后直下永修吴城入鄱阳湖。北支自樵舍流向东北,至田垄罗家又分为左右两股,称官港和三官河,分别沿五星圩、成新圩两侧流入鄱阳湖。中支穿流于塘山、蒋巷、南新,最后被磨盘洲和双岭洲分隔成数股入湖。南支过尤口、滁搓,至万家分为左右两汉:左汉流向东北入湖;右汉入余干,注北口湾,再经康山河入湖。

赣江从上游到下游,干流流经石城、瑞金、会昌、于都、赣县、赣州、万安、泰和、吉安县、吉安市、吉水、峡江、新干、樟树、丰城、南昌县、新建、南昌市、永修等19个县市,支流又遍及寻乌、安远、宁都、兴国、全南、龙南、信丰、定南、崇义、大余、南康、上犹、遂川、井冈山、永丰、莲花、永新、宁冈、安福、乐安、萍乡、宜春、分宜、新余、高安、万载、上高、宜丰等28个县市。干流在于都以下可通航内河中小船只,赣州以下可通内河较大船只。在赣江的中下游两岸还修筑不少人工灌渠,形成稠密的水网。但是,赣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严重,河床不断淤高,自古以来筑堤又太逼近水道,河床狭窄,加上地面的涵水能力低,下雨时径流一泻而下,涌入江中,到中、下游往往泛滥成灾。

赣江有30公里以上的不同级别的支流127条,在此略述以下几条。

主要支流

(1)湘水:亦称湘江(因当地传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到过此水而名),又名雁门水,集水面积2011平方公里。此水在枯水期砂石裸露,水流涣散,犹如荒废的古河道,这是流域内自然植被消损严重而造成的。

(2)梅江:古人以为源出梅岭而名,原称梅川,后为梅江,亦称梅川江,清代曾名汉水。源河肖田河,发源于宁都北缘的王陂嶂,向西南流经洛口后始称梅江。过梅江镇后纳琴江等支流,至于都龙舌咀入贡水,集水面积7099平方公里。琴江是梅江的最大支流,若从琴江的河口上溯,琴江比梅江长,因琴江是注入梅江的中途,故只能被视为梅江的支流。琴江以大琴河为源河,南流至琴口纳丰山水后始称琴江,因绕过县城(琴江镇)时水声涂涂有琴韵,故得其名;它入宁都后,古称白鹿江,俗称牛牯水。琴江集水面积为2124平方公里。

(3)平江:原名平固江,因流经平固县(今兴国县)而名,后简为平江。它由潋水与秽水会合而成,通常以潋水为正源。潋水古因水光潋滟而名,现俗称东河。锣水古因水丰而名。平江流域是江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部分河段河比田高,即成悬河。

(4)桃江:古时以为发源于广东省翁源、连平交界的冬桃山(山上有桃,传其果经冬始熟)而名;又因绕过龙南县城西侧,故在龙南又称其为西江。今定桃江发源于全南县的九连山饭池嶂,至龙南镇纳握江和濂江(古分别因土地肥沃和河水清静而名),之后北上,过龙头(附近有龙头山),有一段江窄水急滩险,称为“百丈龙滩”。龙南县名意为“百丈龙滩”之南。桃江集水面积7913平方公里。

(5)章水:古称赣水、豫章水。唐曾名贡水,宋代始称章水。在南康境内自焦溪东60公里至蓉江镇的河段,因两岸多芙蓉而名蓉江。章水与大庾岭古驿道相连,在古代曾是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盛极一时。章水以沙溪为源河,发源于崇义县聂都山东段的章水源(为展脑与鲤鱼山的之间的一山头,据说古时曾有一碑,上刻“章水源”3字,后毁,但今崇义县地图上已标出“章水源”),南流至聂都镇,在溪边建有章源庙,乾隆年间又用汉白玉在溪上建起精美的章源桥,《南安府志》还载有不少吟咏章水源的诗文,可见古人对章水的重视。沙溪流至江口纳西来的白溪后始称章水,向东南流经大余、南康,纳上犹江等,后入赣州市,在八境台下与贡水会合成赣江。章水集水面积7770平方公里。上犹江是章水的最大支流(支流长于干流),古名豫水,唐代宗时因避讳而更名犹水,亦称犹川,曾名彭山水、益浆水,南唐保大十年置上犹县后遂称上犹江。它以麟潭水(又名大江)为源河,自湖南汝城流经崇义入上犹后始称上犹江。上犹陡水村以上已建成上犹江水库,库区上溯至崇义境内。上犹江集水面积4583平方公里。

(6)遂川江:亦称遂川、遂水,古名龙泉江。清道光《龙泉县志》载:“遂水在县治南门,源出左右二源,至城西南李派渡始合而为一,形如遂字,故名。”其二源现名左溪和右溪,以右溪为正源。遂川江集水面积2895平方公里。

(7)蜀水:又称衙前水,在万安境内亦称梅乌江。蜀水之名,一说出自流经之地禾蜀乡;二说源地有石形如葵中蜀(蛾蝶类幼虫)而名;另说此水澄碧,古人据白居易诗句“蜀江水碧蜀山清”而名。它有左江和右江二源,以左江为正源。蜀水流入万安县境内旁有梅峰岭和乌龙潭,梅乌江之名即出于此。蜀水集水面积1306平方公里。

(8)孤江:因近旁无其它大河而名,又称泷江、明德水。它在吉水县内水南镇上村三狮至富滩作埠下狮约8公里的河段,古称潇泷河,有三峡之险,漓江之美。古志载:“古邑有水日潇泷,自永丰欧乡下,诸水皆合于此,夹以两山,奔流喷激乱石间,声如迅雷,其下有潭,深不可测,灵物潜焉。”孤江集水面积3084平方公里。其支流卢江的源河沙溪,又名泷冈河,流经沙溪(地名),欧阳修葬父母于此地的凤凰山泷冈,并立“泷冈阡表”碑,泷冈河之名即出于此。

(9)禾水:古人以为源出永新禾山而名,今定它发源于莲花县杨梅山,源河琴水,又名文汇江,流入永新纳小江河后始称禾水,先后纳黄陂水(龙源口水)、溶江河;后入吉安,纳龙陂河(又名秋兰江);入泰和又纳牛吼江;再入吉安县纳沪水;直至吉安市神岗山入赣江。集水面积9058平方公里。小江河上游名龙江,发源于黄洋界拐湖山,此山又名龙王仙,龙江之名出于此。此水流经宁冈县城龙市镇,这是“井冈山会师”之地。溶江河因上游流经龙门而名龙门溪。其支流龙溪源出永新禾山,流至龙溪(地名)时,有一处水边岩崖上镌有“龙溪”二字,传为颜真卿任吉州司马时所书。近处山峰插天,悬流数十丈,奔流飞逐,冲成深潭,景色奇绝,在20世纪50年代建禾山水库时被毁。牛吼江古名馗江,上游六九河一六八河(拿山河),发源于黄洋界,下游因水声如牛吼而名牛吼江,从泰和、吉安乘汽车上井冈山可看到此河。

(10)袁水:又称南水、率水。隋置袁州后遂名袁水,亦称袁江。源河芦溪,流经萍乡芦溪镇后始名袁水;入宜春市后,古因江水清秀而名秀江。它流入新余后称渝水(新余古为新渝,得名于水)。袁水集水面积6486平方公里,其下游南岸修筑了袁惠渠。

(11)锦江:亦称蜀江、镯水,古称瑞河,晋时因江秀如锦而改名锦江,今万载境内仍称蜀江,高安境内称瑞河。《万载县志》载:“蜀江即城北龙江……入瑞州为锦江。”“锦江在白良为锦江,三兴为明江,出口为兴江,随地易名。”锦江集水面积7884平方公里,在中下游有锦惠渠、西干渠、南干渠、东干渠等,使一些支流互相串连,形成优良的灌溉系统。

湘水,贡水上游支流,又称湘江,亦名雁门水。相传唐朝八仙之一汉钟离游居羊角汉仙岩修炼成仙,后人便称此地为湘乡(现为文武坝乡),此水为湘水。地处赣州东部。湘水流域位于东经115°32′~116°02′,北纬25°00′~25°36′,西与濂水为界,北接绵水,南与寻乌水毗邻,东靠福建石窟河。流域面积2029平方千米,状似羽毛形。地跨福建省武平县、江西省寻乌县、会昌县。湘水发源于赣闽交界武夷山脉笔架山西麓,于文武坝乡与绵水汇合后始成贡水,河长105千米,汇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级支流有上津河、清溪河、半照河、石坝河、中村河、官丰河、永隆河、板坑河8条。

湘水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2.5兆瓦。有钨、煤、磷、萤石、石灰石等矿产。2001年植被覆盖率为72.3%,以灌木林和松杉林为主,有会昌豆干等特产。有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汉仙岩。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6月,大雨倾盆,大水灌城,毁田毁房,灾害严重。1978年7月31日,麻州水文站最高水位174.82米(假定高程,下同),沿河田庐受淹。1973年4月2日、8日相继发生大风冰雹,大雹直径约15厘米,1977年4月15日发生9级雷雨大风,伴有冰雹。民国29年(1940年)和1963年发生严重旱灾。1963年春秋两季干旱,旱期累计达3个月之久,早稻一半多农田受旱。清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嘉庆十年(1805年)、道光二年(1822年)发生较大地震。流域内建有石壁坑水库中型水库和羊子岩、芙蓉、大寨、雷公坝、大竹坝、小寨、东乡、珊贝、蕉子坝等9座小(1)型水库,总库容8860万立方米,装机总容量5950千瓦。还建有半岗圩堤、水西圩堤和大坝、坝龙防风林。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2.44万公顷。1991~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2.89万公顷。设有麻州、筠门岭2个水文站及礼齐等20个雨量站。

湘水发源于寻乌县罗珊乡天湖下,自南向北流,流经下园畲、礼齐、珊贝、罗塘等地,其中福建省境内流域面积有133平方千米,在寻乌县境内又称为罗塘河,河道曲折狭窄,河床多由粗沙和卵石组成。在罗珊乡上津村铜锣丘纳上津河后,在下寨进入会昌筠门岭元兴村过江坪,来到羊角村,两岸为中低山,河床切割较深,河道曲折狭窄,水流湍急。史载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从安远进入筠门岭,在羊角歼灭清军200余人。河出羊角村,来到被誉为“江南小蓬莱”的汉仙岩。汉仙岩以其雄奇峻秀的自然景观和美妙动人的神仙故事而闻名于世,相传八仙中的汉钟离在此得道成仙,汉仙岩由此得名,因此有“仙家圣地”之美称。汉仙岩方圆6.25平方千米,周围皆绝壁,峭峰突兀,碍目拨云,仅一石罅可入岩中,岩内奇峰怪石,危岩幽壑,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古称“湘江八景”之一,今列入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数百年来,游人在岩壁上留下的题咏、石刻,琳琅满目。其中“壁立万仞”四个大字,每字高2.3米,宽1.3米,笔道遒劲,气势磅礴,洒脱奔放。汉仙岩至羊子岩约20千米河段为丹霞地貌,奇峰夹岸,古树浓阴,茂林修竹。河道狭窄,河床多为岩石,坡陡水急。1990年建有羊子岩水库,水库总库容594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时库容432万立方米。水库坝址下游设有筠门岭水文站,集水面积460平方千米。西行约2千米,来到筠门岭圩。筠门岭圩是联结闽粤赣三省边境贸易中心,是南通广东、东达福建的咽喉重镇,商贾云集,为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明清两代在羊角村建有城堡,设羊角营,为驻军重地。苏区时期,邓小平任县委书记时,住在筠门岭坝笃下。河出筠门岭圩,进入丘陵地区,河面逐渐开阔,水流减缓,流向转为由南向北,在坝仔纳清溪河,在千江坡纳半照河,前行约11千米来到周田圩,此段河道大致顺直,河床多细沙,在周田建有江西九二盐矿。在中村纳中村河,北行约11千米来到站塘圩,接纳官丰水,此段曾建有站塘水轮泵站。继续前行22千米,来到麻州圩,在大坝村设有麻州水文站,在小河背纳永隆河,流经会昌县城,于文武坝乡纳绵水后,始成贡水。会昌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置县时恰逢县治凿井得砖,有篆文“会昌”二字,遂以“会昌”名县。城内建有“文信国公祠”以纪念宋景炎帝二年(1277年)文天祥击溃驻守会昌的元军一事。城外岚山有一座岚山公园,满山苍松翠柏,登上高峰,县城风光尽收眼底。1934年7月,毛泽东登上此山作词《清平乐·会昌》,盛赞“风景这边独好”。

濂水,贡水中游支流,又名梅林江、安远江、濂江。位于赣州东南部。濂水流域位于东经115°12′~115°39′,北纬25°02′~25°48′,西连东河,北接贡水,南邻定南水,东面为湘水,状似菱形,流域面积2339平方千米。地跨安远、会昌、于都3县。濂水发源于安远县濂江乡九龙山脉北麓,于庄埠乡下洛坝汇入贡水,河长133千米。汇纳100平方千米的一级支流有五渡水、大脑河、阳光河、龙布河、天心河、团龙河、桂林河7条。

2005年水质监测评价河段有安远县城和羊信江水文站2个,丰水期水质优于Ⅲ类水占50%,劣于Ⅲ类水占50%;枯水期水质均劣于Ⅲ类水,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流域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较低,成马蹄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岩层主要为武彝岩、红砂岩和片岩,间有少量花岗岩。流域上游及下游森林茂盛,中游植被稍差,2001年植被覆盖率67%。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8.6兆瓦。有稀土、高岭土、无烟煤等矿产,还有矿泉水、温泉等。民国4年(1915年)发生了大洪水,1985年8月晓龙、庄埠乡出现大洪水。1985年5月大风,灾情严重。1972年4月西江、庄埠发生冰雹,历时10分钟,雹似鸭蛋,伤1人。民国23年(1934年)、35年(1946年)发生旱灾,1963年旱灾,粮食减产过半。

流域内建有蔡坊、渔翁埠2座中型水库和5座小(1)型水库。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2.81万公顷,1991~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公顷。设有羊信江水文站和黄屋等8个雨量站。

濂水发源于安远县濂江乡鸦鹰排,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安远县城。河道狭窄、河床多砾石,沿岸多为低山。安远县始建于南朝梁,数度废置,至元始定,相沿至今,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县城驻地欣山镇。城西200米处的红岩上有一座无为塔,始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6面9级,高61.5米,属穿壁绕平座的楼阁式砖塔,1981~1984年曾进行抢救性修缮,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出安远县城,过古田纳入上濂水,蜿蜒曲折向西流,至龙布头村接江头河,经三排接纳甲江河,河道曲折,河床多细沙、卵石,两岸多平原岗地。由西折转北流,穿车头圩接长沙水。继续北流,流经徐屋墩纳官溪水后河道逐渐开阔。继续前行,经龙头过湘洲电站、版石水轮泵站,绕版石圩折向东流,经领东水轮泵站至新帮口接纳大脑河,继续北流于重石圩纳入阳光河。版石乡竹篙村设有羊信江水文站。河出重石圩,到鲤鱼电站接中帮水,过心怀接龙布河、纳天心河后河道蜿蜒曲折,水面渐宽,水流湍急,多礁石。两岸系山区丘陵盆地,青山叠翠,竹木峥嵘,岩石质河床。此段1976~1982年进行过数次河道整治。经园当,绕长沙圩,接纳团龙河后,至光明出口进入会昌县晓龙乡,之后河道趋顺直,水面渐宽,水流趋缓,河床有卵石、礁石、粗沙。2002年在晓龙乡桂林村建有上罗电站,续向北行,于倒圳接河石河,至桂林圩纳桂林河后过晓龙乡秋龙村一急弯后进入于都县盘古山大坟脑、下沙窝,建有渔翁埠水库。其间有著名的盘古山、铁山垅钨矿。过靖石乡大湾口、长赖、桥头坪、樟坑口、龙口、牛串坝后又进入会昌县庄埠乡,过庄埠乡举口、禾坪下、大门滩后于庄埠乡下洛坝汇汇入贡水。下游河道较宽,但弯曲度大,河床多卵石、粗沙。在庄埠圩车田坝有一处古墓葬“明胡金池墓”,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至今保存完好。

西江,贡水支流,又名澄江河,地处瑞金、会昌、于都县境内,流域面积1010平方千米,状似“L”形,河长88.0千米,主要支流有万田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兆瓦,2001年植被覆盖率66%,以松杉林为主。有锡、钨、稀土等矿产,有西江乡灌塘温泉。民国4年(1915年)大水,灾情惨重。 1962年较大洪水,沿河田庐受淹。民国29年(1940年),连旱120天。1979年旱灾,粮食减产过半。流域建有环溪等11座小(1)型水库。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0.82万公顷,1991~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33万公顷。设有三河等3个雨量站。西江发源于瑞金大柏地乡樟坑村,自北向南流,在三河圩进入九堡镇。九堡镇塘屋大渡槽至黄渡村石壁下河段进行了整治。经云石山,流经西江背坑至潭村河段时,两岸石山矗立,河道狭窄,俗称“猪屎峡”,每遇洪水,出现壅水现象,上游村庄屡遭其害。继续向西流,在会昌县小密乡进入瑞金万田乡雷王潭,出万田乡后进入于都县黄麟乡太南村,在太南村园灯下纳万田河,至水口村汇入贡水。

梅江,贡水支流,亦称梅川,古称汉水,又称宁都江。位于赣州东北部。梅江流域位于东经115°22′~116°38′,北纬25°58′~27°09′,东纳琴江,北为宜黄水,西与平江毗邻,南入贡水,流域面积7121平方千米,呈丫字型。地跨江西省宁都、瑞金、于都、石城4县(市)。梅江发源于宁都、宜黄县交界的王陂嶂南麓,在于都县贡江镇龙舌咀注入贡水,河长240千米,沿途汇纳2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级支流有琳池河、黄陂河、会同河、固厚河、琴江、窑邦河6条。流域建有小(1)型水库38座,总库容1.32亿立方米;中型水库有竹坑、老埠、下栏水库3座,总库容4065万立方米;大型水库有团结水库1座。建有灌溉千亩农田的水陂14座,灌溉万亩的水陂有走马陂1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980年为13.40万公顷,2001年为9.6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81~1990年为2.03万公顷,1991~2005年为4.54万公顷。设有宁都、石城等4个水文站以及肖田等35个雨量站。

上游段

河源至洛口为上游。梅江发源于宁都县北部肖田乡附近的王陂嶂,自北向南流,从王陂嶂到朗际附近成阶梯河床,河床多为卵石组成;在肖田圩纳肖田河,逐渐进入团结水库,肖田圩以下河槽多呈“U”形,河流弯曲,一般呈“S”形状。两岸多为花岗岩与红砂岩区域,林木稀少,河道淤塞日趋严重。 1970~1988年进行过二次河道整治。出团结水库,继续南流,于洛口东侧纳琳池河。

中游段

洛口至大雅坪为中游。梅江中游河道开阔,河床多沙,漫滩较多,在东山坝纳黄陂河,石上镇莲湖村纳安福河,至县城东侧塘角村纳会同河,其下游约2千米设有宁都水文站,沿岸多为红砂岩、变质岩和风化花岗岩,植被较差,土壤侵蚀剧烈,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河床在逐渐淤积。

宁都县建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初名阳都,于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名为宁都,县城驻地梅江镇,素有“赣南粮仓”、“文乡诗国”之美誉。

革命遗址与名胜古迹有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和赵博生烈士陵墓及翠微峰、莲花山等。其中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在宁都县城东梅江河畔(原为耶稣堂牧师住宅),建于1916年,坐西朝东,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罗马”式建筑。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由参谋长赵博生(中共党员)等率领下在此起义加入红军,史称“宁都起义”。旧址主楼于1981年维修。宁都县城西5千米的刘坑村有一座翠微峰,方圆3平方千米内,有取名莲花、合掌、翠微等12座形态各异的怪石奇峰。其中翠微峰峭壁平直,形同刀削,色如丹霞,故又名“赤面寒”,高过百余丈,峰顶却平坦,上凿有水井,曾盖房舍。清代著名文学家魏禧等9人在此讲易学,时称“易堂九子”。登峰有梯道,系从峰腰间天然崖缝凿砌登阶、安铁梁铺梯道,爬过罗汉挺肚,全长80米。峰下西侧有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岩洞,名金精洞。洞外伴有金泉吊葫芦,故以峰险、洞幽、泉美闻名。1950年电影《翠岗红旗》在此拍摄,影片讲述人民解放军攻取翠微峰的故事。距县城西北15千米处有一座莲花山,山形如莲花,苍松荫翳,幽篁夹道,夏秋凉爽,景色旖旎。西晋时,释氏青莲祖师在此建寺,恰似建于莲花瓣内,故名青莲寺,经历代修葺,今门楣题为“青莲古刹”。寺外1岩、2洞,石林岩海,呈奇献巧,为游览胜地。河出宁都县城,于竹笮乡流水湾纳固厚水,黄石乡江口村纳琴江。水面渐宽,河床宽浅,水流较缓。

下游段

大雅坪至河口为下游。出大雅坪于山溪村坝脑进入瑞金市境内,蜿蜒南流至瑞林,于岭子脑纳元田河,于瑞金市瑞林圩纳岗孔河,瑞林圩上游约2千米建有上长洲径流式水电站,河道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岸线曲折,礁石棋布。在长沙村的下塅进入于都县曲洋乡小源村,两县市分界处在建留金坝日调节水电站,在于都曲洋乡纳窑邦河,转向南流,至于都汾坑乡鲤汾圩纳岩前河后,设有汾坑水文站,至于都汾坑乡河子背纳银坑河,于都车溪乡桃坑纳仙下河,于贡江镇的龙舌咀注入贡水。两岸多属丘陵,间有宽阔阶地,水流分散,流速减缓,沙滩较多,河内有珍贵鱼种河鲤、鳜鱼。

琳池河,梅江上游支流,地处宁都县北部,流域面积218平方千米,河长40.0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72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26亿立方米,河水可饮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层属于寒武系,岩石多为花岗岩。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0.60万千瓦,2001年流域植被覆盖率68.1%。1971年东韶雷雨大风,水桶粗的树连根拔起。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0.08万公顷。流域建有白石、花斜2座小(1)型水库,设有东韶等2个雨量站。琳池河发源于宁都县东韶乡下石油北面与永丰、乐安两县交界处,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东韶乡汉口、琳池,于洛口镇大布村汇入梅江。上游河道弯曲狭窄,两岸森林茂密,中下游逐渐开阔,河道宽浅,河床为砾石和粗细沙。琳池村有石雕“台湾石狮”一座,石狮高2米,用整块紫红花岗石雕成,双狮嗔目而视,体态膘悍,造型生动,刻划粗狂,为台湾人民纪念该村乾隆进士李宜青出巡台湾励精图治之事。1978年琳池村出土了南宋白瓷粉盒。

黄陂河,梅江支流,古称下西江,地处宁都县境内,流域面积761平方千米,状似扇形。河长58.9千米,有小布河、下沽河等支流。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兆瓦。有萤矿石、铁矿石、云母等矿产。2001年植被覆盖率为54.0%,以灌木林和松杉林为主,盛产猕猴桃。嘉庆五年(1780年)钓峰大水,举村不见人烟,尸骸遍地。1962年连降大雨,河水暴涨,损失惨重。1986年发生了较大旱情。民国20年(1931年)降冰雹,重者一斤多。1981年黄陂等地雷雨大风,毁房折树伤人。流域建有禾塘、山田、中会、黄泥河、康源5座小(1)型和8座小(2)型水库。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2.40万公顷,1991~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0.29万公顷,设有蔡江等6个雨量站。黄陂河发源于蔡江乡大坑村大坪坑,自南向北流过黄陂乡山堂村,从此折转向东流,河道狭窄,多急弯,河床多为卵石组成;于黄陂乡潭口纳小布河,此河段有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旧址、毛泽东黄陂旧居、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暨朱德旧居等,于钓峰乡韶口纳下沽河,在东山坝大布村注入梅江。河道宽浅,且较为曲折,河床多由粗细沙组成,两岸地势开阔,林木稀疏。

会同河,梅江支流,原名下东江,地处宁都县东部,流域面积289平方千米。河长41.7千米。有源里河、鹧鸪河、南田河、湛田河、井源河等支流。会同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0.55万千瓦。有萤石等矿产,2001年植被覆盖率54.9%,以松杂林为主,有烤烟、白莲等特产。民国4年(1915年)大水,沿岸受淹。民国22年(1933年)春,会同百胜起风暴,村中大部分屋瓦被毁。1954年大水,湛田冲倒房屋4栋。1986年旱灾,粮食减产。1973年大风,房屋大量倒塌,大树连根拔起。流域建有梅源等6座小(1)型和3座小(2)型水库,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0.95万公顷,1991~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0.55万公顷,设有湛田雨量站。会同河发源于广昌县驿前乡下坪草屋背岭上,1959年和1965年此处有猛虎伤人记载,自东向西流经宁都县湛田乡,湛田乡李村有“李村温泉”,碱性硫磺水质。流经会同乡,于宁都县梅江镇塘角村汇入梅江,河道宽浅,河床多为细沙,两岸青山苍翠。

水利工程

石壁坑水库,湘水支流板坑河上的中型水库,位于会昌县城东面约5千米,1978年建成。

水库坝址地处会昌县文武坝乡小坝村,集水面积164平方千米,水库回水自坝址至土桥,回水长度约10千米,水面面积3.82平方千米,状似长条形。多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1624毫米。多年平均入库流量4.42立方米每秒。

工程是以防洪、城市供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多年调节水库,主要效益:①当发生20年一遇洪水时可以削减洪峰流量162立方米每秒。②灌溉农田0.02万公顷。③为会昌城区日供水3万吨。④电站装机容量2 290千瓦,年发电量850万千瓦时。

水库正常蓄水位200.64米(假定高程,下同),死水位188.64米,防洪限制水位199.64米,设计洪水位201.71米,校核洪水位204.08米,总库容60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420万立方米,死库容1200万立方米。

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和引水系统组成。主坝和6座副坝为均质土坝,主坝顶全长140米,坝顶宽5.0米,最大坝高36米。溢洪道位于主坝右岸,为有闸控制开敞式。供水、灌溉及发电引水隧洞位于主坝左岸山头。

水库建设淹没农田158公顷,拆迁房屋 6.2万平方米,迁移人口1314人。

库区多为低山,处在石城、瑞金、会昌至寻乌大断裂带上盘,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加里东期侵入花岗岩。

2003年对主坝的坝体、原导流涵管、坝基防渗和副坝的坝体、坝基防渗、溢洪道的引洪渠及引水系统的启闭架等进行了加固处理。

团结水库,梅江上游的大(2)型水库,地处江西省宁都县境内,距宁都县城55千米,1979年11月竣工。水库坝址地处宁都县洛口镇员布村猴金石峡谷处,东经116°05′,北纬26°52′,控制流域面积412平方千米,水库回水东至洛口和平艾屋,西至洛口永红外桥背岭,南至大坝,北至肖田吴村村头,水面面积11.25平方千米,形似扇状。有尖角溪等46条溪流汇入。多年平均气温18.3摄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1 677.6毫米,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库悬移质输沙量7.75万吨,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洪水期。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养殖的年调节水库。主要效益:①调节了梅江水量,使梅江汛期下游沿河两岸11个乡镇43个村委会的居民和0.29万公顷农田减免了洪水灾害。②1979年至2005年,年平均发电量1280万千瓦时。③水库水产场建立起自繁、自养、自捞的“三自一条龙”商品鱼养殖体系。④利用库周丘陵、山地和库内小岛,发展多种经营。水库正常蓄水位242.00米(假定高程,下同),死水位235.6米,设计洪水位244.29米,校核洪水位245.53米,总库容1.45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0.25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78亿立方米,死库容0.428亿立方米,

工程由主坝、副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引水系统及其配套工程建筑物组成。①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高28米,坝顶高程248.0米,坝顶长210.0米,坝顶宽5.0米,最大坝高34.0米。②水库有副坝16座,均为碾压式均质土坝,位于主坝右侧。③正常溢洪道位于主坝左侧,堰顶高程236.0米,全长214.0米;溢洪道净宽20.0米,两孔溢流,每孔净宽10.0米,由两扇弧形闸门控制。④非常溢洪道位于主坝的库区右侧,为引爆自溃式土堤,堤顶高程249.0米,溢流堰底板高程242.0米,溢流净宽150.0米,中部有一砼隔墩。⑤引水系统及其配套工程建筑物包括发电引水隧洞和灌溉引水隧洞,均为钢筋砼圆形压力洞。库内淹没区涉及3个乡镇5个村,淹没耕地0.04万公顷,拆迁房屋4.74万平方米,迁移人口3 082人,移民大部分就地后靠安置,少部分外迁。

库区位于宁都县东北部,属低山丘陵区,肖田以上河床卵石覆盖,肖田以下河床均为砂层覆盖,且愈到下游砂层覆盖愈厚,河床逐渐升高。库区原河床呈“U”字型,河面宽多在百米以内,枯水期水深一般不足一米。两岸地势开阔,四周除中南部为丘陵河谷盆地外,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高峰丛集。地层属侏罗-白垩纪的砂岩和砾岩互层,出露岩层有砂质板岩、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砂岩和砾岩。1976年进行了保安加固。①采用净宽为150米的非常溢洪道,加固隔墩和加强衬护;②主、副坝、非常溢洪道土堤均加高2米;③副坝由原设计的10座增加至16座;④主溢洪道由3扇平板闸门改为2扇钢质弧形闸门;⑤引水工程相应增加了工程量;⑥防洪限制水位由241米提高至242米。2002年进行了除险加固。对主坝和副坝的护坡、安全监测系统设计、白蚁防治处理、正常溢洪道的进口拦鱼栅、闸首工作桥、公路桥、发电引水隧洞内壁和东、西干渠灌溉引水隧洞及非常溢洪道的安全监测系统设计等进行加固设计处理。此外还增设了出库流量站、4个雨量站、气象观测设施等。水库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升到2000年一遇,保护农田面积由原来的0.142万公顷增加至0.29万公顷,多年平均发电量由原来的922万千瓦时增至1040万千瓦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