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5 23:23
财政动员:国家或政治集团为满足战争经费的需要,通过财政渠道筹措,分配战争经费的活动。国民经济动员的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动用财政储备,加大战争拨款,举借战争公债,增加财政税收等内容。对于合理分配财政经费,扩大战时财政收入,提高战时财政支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动员古已有之。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政权、保证军队和战争的需要,建立了征课财物和调用劳动力的制度。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差别征税。后来,在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长期的赋税制度,保证了统治阶级的财政收入。在现代,国家财政依然是维护政权、保障军队建设和战争对社会资源需要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大规模战争时期,往往通过提高税收、动用国家财政储备、增加货币发行等手段,保障战争费用。这些形式突出表现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技术兵器的出现和使用,使军费大量增加,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总额达到2080亿美元,比以往113年中所有战争总消耗的经费还多9倍,各国不得不采取财政动员的办法解决军费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财政动员,德国的军费从1938年的172亿马克,增加到1945年的944亿马克,增加了4.5倍;苏联的军费从1940年的568亿卢布,增加到1944年的1378亿卢布,增加了1.4倍;美国的军费从1940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1944年的874亿美元,增加了38.7倍。
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为解决巨额战费,于1941年通过《动员财力扩大生产实行统制经济以保障胜利案》。提案制定了扩大直接税体系,消费税一律改行从价征税制,试行国家专卖制度,加强公债的征募并采取发行田赋之实物库券等措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历次革命战争中,十分重视财政动员。在革命根据地采取发行货币、增加税收、发动群众捐献和开展生产节约运动等措施,保障了战争经费的需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再次进行了财政动员,其中发动群众捐献的经费就可以购买米格-15战斗机3710架。此后,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斗争中,中国政府也多次进行财政动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成熟,特别是军队建设和战争对经费需求的增加,财政动员的作用、范围、形式和措施有了很大变化。现代条件下财政动员的基本做法是:①动用国家财政储备资金。国家财政储备资金是为应对国内外紧急事态而建立的货币形态的资产储备,财政动员首先运用的是这部分资金,包括通过本币和外币储备。②调整财政预算。和平时期的国家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政权体系运作;战争发生时需要调整财政开支结构,压缩非军事开支,增加战争费用。③增加税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财政储备和调整预算不足以保障战争费用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扩大征税范围,提高税率,把国民收入的更大部分变为政府收入。④增加货币财政发行量。印刷钞票是增加政府收入最简单的手段,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产品作基础,必然引起通货膨胀。⑤争取友好国家的财政援助。现代战争经费需求巨大,依靠本国的财政往往不足以满足战争的需要。美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从盟国那里得到了有力的财政支持。争取友好国家的财政援助是财政动员的一个重要补充措施。
财政动员对经济社会和政府的正常运作具有很大影响,平时必须做好动员准备。主要做法是:①健全强有力的财政动员体制。和平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使平时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的要求;而战时财政动员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在平时的财政体制中强化中央财政的职能,理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国家财政与企业事业财务、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财政动员机制。②制定完善财政动员法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动员必须依法实施,需要健全预算法、投资法、税收法等法律法规,使财政动员具有可靠的法律基础。③加强资金储备。国家财政储备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或战争的重要措施,平时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财政储备,提高国家特别是中央的财政实力。④制定财政动员计划和预案。财政动员计划和预案是实施财政动员的直接依据,需要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和战争的可能性制定财政动员计划,特别是针对可能性较大的局部战争制定财政动员预案,以保证财政动员有序地实施。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