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22:32
败军之将(拼音:bài jūn zhī jià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败军之将”即出自于此。
汉初,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攻取了关中地区,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随后,刘邦从关中向东进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同项羽展开了持久战。同时,刘邦派韩信带领一部分人马,渡过黄河讨伐背汉亲楚的魏王。魏国被韩信一举攻下,并俘获了魏王。接着,韩信继续向东,进击赵王。由魏至赵要通过太行山一道极狭的山口,叫做井陉。赵王就和大将陈馀结集军队堵守井陉。赵王的参谋李左车献计道:“井陉这地方不能容两车并行,也不能容骑兵列队。汉军的给养一定在后面,如果让我带一部分兵,抄小路去截断他们的辎重,使他们进退两难,又得不到粮食,不出十天,必然败走。”这本是个很好的计策,但是赵王和陈馀没有采纳。韩信服李左车的才略。便命令部队在进攻赵军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害李左车,并悬赏千金,要求生擒他。
韩信的部队在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到了半夜时分,忽又传令开拔,同时选出轻骑兵二千人,要他们从小路先行,靠着山岭的掩护注视赵军的行动,还吩咐他们道:“只等赵军离开营地冲过来的时候,你们就迅速突入赵营,换上我军的旗号。”韩信又派出部分人马,故意背水结阵,引诱赵军。“背水结阵”,就是背靠着河,在河边扎营,这是古时兵法上的大忌,因为不留退路是最危险的作法。赵军见了都笑汉军不懂兵法,自取灭亡。到了天明,韩信下令上阵,赵军迎敌,双方展开激战。韩信诈败,向水边阵地败回,赵军果然全数离营前来追赶。这时,韩信的主力部队奋勇出击。背水结阵的部队见无处可退也返身猛扑。赵军抵挡不住,正待回营,忽见赵营中遍插汉军的旗帜。原来,韩信所派的二千名轻骑兵已胜利完成了任务。赵军慌得四散奔逃,汉军乘机夹击,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胜仗。
这一仗,赵王被俘,陈馀阵亡,李左车也被生擒。韩信很优待李左车,还向他请教。李左车起初不愿多谈,说道:“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韩信笑道:“请不必客气,如果赵王和陈馀接受了您的建议,那么所谓的‘败军之将’一定是我而不是您了!”
生活变化万千,偶然的失败不意味着能力不足。正如故事中的韩信所言,假如陈馀听了李左车之言,那么“败军之将”就非韩信莫属了。李左车是败军之将,但这不意味着他没有能力和才干,他的确是“千里马”,可惜陈馀不是伯乐,这才是他成了败将的原因。人有失手,马有失蹄。人们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可这不说明没有能力,而可能是因为机遇不多,或者是伯乐尚未出现导致。人们要做的是奋起前进、完善自己,而非自怨自艾,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这样的话,“败军之将,亦可言勇。”
“败军之将”本义是打了败仗的将领,后泛指失败了的人。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宾语、主语。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败军之将,荷蒙厚恩,无可以报,愿施犬马之劳,不须张弓只箭,径取成都。”
清·钱彩等《说岳全传》七八回:“胡说!我们堂堂大将,反怕一了个和尚,况是败军之将!”
现代·邓一光《我是太阳》二部二:“关山林听到袁正芳的话,半天,叹了口气,沉沉地说,败军之将何言勇,是我折损了九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