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0 22:22
最初的金属货币是原生的条块形状,并以重量为单位,每次交易都要鉴定成色、计称重量,然后按交易额大小将金属进行分割。这种鉴定、称量、分割金属极为不易,甚全会因成色不一引起诉讼,对于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一些富商巨贾凭借其信誉在货币金属条块上加盖印戳标明成色和重量,后来当商品交易突破国界,—些国家就以政府的权威和信誉铸造金属货币。中国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以铜为材料的铸币。但铸币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致命弱点。
(1)铸币权分散:在19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时期铸币权都是分散的,古希腊几乎每个城邦都有自己铸造的货币,中世纪的德国各封建领主的铸币机构有600多所。
(2)铸币材料价值低;由于最初商品经济不发达,很长一段时期里人类社会铸币材料是铜、银等价值较低的金属。到了13世纪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币值较高的金币数量才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加大流通。
(3)铸币变质:拥有铸币权的政府、领主、商人因自身财政危机或为了榨取财富,常常在铸币时减轻重量或降低成色,如古罗马曾铸造仅含白银2%的银币,中国汉代初期把12铢重的半两钱减成重三钵的英钱,但仍以“半两钱”的名义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