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属论

更新时间:2023-05-21 21:21

货币金属论亦称“金属主义”。与货币名目论相对立的一种资产阶级货币理论。早期的金属主义产生于16—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时期。重商主义是货币金属论的典型代表,英国的斯泰福 (1554—1612年) 是金属主义的理论代表。他们反对铸币变质,拥护稳定的金属货币,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只有足值的货币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反对用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

基本观点

基本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等同货币和货币金属,从货币金属的使用价值中去探求货币本质;

②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材料的价值所决定的;

③重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职能;

④反对铸币减重和不兑现纸币的流通。

产生缘由

货币金属论产生于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的时期。重商主义是货币金属论的典型代表,它把金银货币视为惟一的财富,认为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银,反对货币名目论者降低铸币的重量或成色的办法来人为地提高铸币的名义价值:认为铸币的价值取决于币材(金银);本身的价值,提高铸币的名义价值不能使一国致富。

17世纪末,英国流通中的银币因磨损和被刮削,含银量大减,引起物价和汇价跌落。在重铸新币的问题上,当时的财政大臣朗兹(WilliamLowndes,1652-1724)在《关于重铸银币的报告》(A Report Containing an Essay for the Amendment of the Silver Coins,1695)中,代表作为债务人的地主贵族和封建国家的利益,主张降低铸币的法定含银量重铸新币。洛克(JohnLocke,1632-1704)代表工商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重铸的新币仍应保持原有的重量和成色。他认为,铸币的价值由所含金属来决定,无论给予铸币怎样的名称或形状,无论在英国或国外,都不可能使铸币增加价值,特别是银币充当国际支付手段,总是按其内在价值来计算的。

英国在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逐步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在重商主义崩溃的同时,也产生了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威廉·配弟(Petty,William,l623-1678)以及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Ricardo,David,l772-1823)基本上都是货币金属论者。他们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而金银的许多特殊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宜于充当交换工具,所以一般认为古典经济学派是货币金属论者。

理论渊源

货币金属论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货币是价值的共同的尺度、能用以衡量一切财产的价值。因此,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至于货币的价值,是通过任何别的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从中反映出他的货币金属论的一些思想。同时,他认为货币在对人的自我实现不可或缺这个意义上,不是“自然的”,而是来自法律或者习俗的。在他的《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货币是需求的一种代表,“使一切商品联系起来”。既然货币是根据社会习俗存在的,他的价值就是可以改变甚至可以取消的。这些观点,有些反映出他的货币名目论的思想。显然,亚里土多德的货币理论,不是纯粹的,或者鲜明的货币金属论。重商主义和亚当·斯密的论述,对货币金属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属性

货币金属论强调货币的自然属性,否认货币的社会属性,把货币与贵金属混为一谈,不能理解货币是商品矛盾发展的结果,也不能理解可以用不足值的辅币和货币的替代物(如银行券或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货币金属论是金本位制度的产物,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该理论逐渐失去其影响力。但时至今日,西方仍有人重提货币金属论,主张恢复金币本位,以避免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

缺点

货币金属论的缺点是不能正确解释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在货币金属论的发展史上,早期以重商主义的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学说为代表,当代则以供给学派的观点为代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