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2 23:40
贪琳无餍,忿纇无期。(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后人由此提出成语“贪得无厌”。
春秋末期,周天子的权力已不再为大家所重视,一些当初受封的诸侯,都纷纷闹独立,扩展自己的领土。那时,晋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国中有六个上卿:赵、魏、韩、范、智、中行。在六个上卿中,智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总是处心积虑地想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次,智伯联合韩、赵、魏去攻打中行氏,在把中行氏消灭后,他便把中行氏的土地侵占了。过了几年,智伯又派人去向韩康子要求割地,韩康子惧怕智伯,便忍气吞声地割了一块有一万户人家的地方给他。智伯得到这块土地以后,很是喜欢。接着,他又派人去向魏桓子要求割地,魏桓子本不想给他,但怕他起兵攻打,也不得已割让了一块土地给他。过时候,智伯得意极了。他以为全天下的人都怕他,于是他又派人去要赵襄子割让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可是,赵襄子却不答应,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不能随便送人。”智伯得知赵襄子不肯割让土地,十分生气,便约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讨伐赵襄子。
赵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敌众,便采纳了谋士张孟谈的计策,迁到晋阳城中坚守。结果智伯围攻晋阳三年,却一直没能攻下来。但这时候,晋阳城里粮食快要完了,智伯又用水淹城,形势十分危急。赵襄子便派张孟谈去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说动他们反过来反攻智伯。
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就对智伯不满,知道智伯贪得无厌,灭了赵襄子对他们没什么好处,便答应和赵襄子一起联合起来,灭掉智伯,然后平分智伯的土地。于是,三家约定由赵襄子乘夜出兵袭击,韩康子和魏桓子做内应。结果,三家联合,终于击败了智伯,并将他杀死。
贪得无厌的人不知道管理和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当强烈的贪欲发展为不可克制的病态时,就可能会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众叛亲离,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此,一个人务必要忍住自己的贪心。在社会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克制非分之想,做到进退自如,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本领。
成文用法
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人的贪婪。
运用示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又内竭脂膏于土木,外竭筋骨于干戈,用民不恤,贪得无厌,昔岁灭陈,今复诱蔡。”
清·李汝珍《镜花缘》:“你左一个双杯,右一个双杯,都教人吃了,此刻又教人说笑话,竟是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了。”
鲁迅《致陶元庆》:“很有些人希望你给他画一个书画,托我转达,我因为不好意思贪得无厌的要求,所以都压下了。”
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得寸进尺
“贪得无厌”与“欲壑难填”都有十分贪心、永不满足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意义不同。“贪得无厌”多指对金钱财富的贪求,适用范围较小;“欲壑难填”除此以外,还常指对权力、情欲等的贪求,适用范围较大。二是用法不同。“贪得无厌”前可加副词“不”否定;“欲壑难填”不能这么用。“贪得无厌”可用作状语;“欲壑难填”则不能。“贪得无厌”是直陈性的;“欲壑难填”是比喻性的。三是语体色彩不同。“贪得无厌”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欲壑难填”多用在书面语里。
“贪得无厌”与“得寸进尺”有别:“贪得无厌”是直陈性的,经常作谓语、定语;“得寸进尺”是比喻性的,一般只作谓语。
【贪得无厌】have an unlimited desire for more
例:他贪得无厌,一再索求,结果反而一无所得。He was insatiably greedy and was alwaystrying to get more and more. It all ended up in a big bub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