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士

更新时间:2023-08-31 03:32

《贫士》是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写贫士的窘况以及与妻子患难与共、真挚情深的婚姻生活,并表示对她的感激之情。诗中的“贫士”就是郑板桥自己的写照。

作品原文

贫士

贫士多窘艰,夜起披罗帏①。

徘徊立庭树,皎月堕晨辉。

念我故人好,谋告当无违。

出门气颇壮,半道神已微。

相遇作冷语,吞话②还来归。

归来对妻子,局促③无仪威。

谁知相慰藉,脱簪典旧衣。

入厨燃破釜,烟光凝朝晖。

盘中宿果饼④,分饷诸儿饥。

待我宝贵来,鬓发短且稀。

莫以新花枝⑤,诮此蘼芜⑥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罗帏:床帐。

②吞话:有言未敢出口。

③局促:不安的样子。

④宿果饼:指上餐留下的食物。

⑤新花枝:比喻年轻美貌女子。

⑥蘼芜:比喻“鬓发短且稀”的结发妻。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白话译文

贫士生活窘迫,夜半起来掀开帷帐。在庭院的树下徘徊,看到皎洁的月亮渐渐在晨光熹微中落下。想我以前的好朋友,如以求助之意相告,可能不会遭到回绝。刚出门时觉得很有把握,所以很气壮;可是中途又狐疑、精神不振起来。相见后说话冷淡,借贷的话没敢说出口就回来了。回来后面对妻子,局促得坐立不安。不料妻子却好言安慰,并典当簪衣以解脱眼前困境。下厨烧起破锅,在晨光中点燃了柴火。剩下的食物先分给几个儿子充饥。等到我宝贵了,妻子也老了。千万不要喜新厌旧,抛弃旧妻是不正确的。

创作背景

该诗为郑板桥教书期间所作,主要叙述了由于儿女日渐长大,开销日大,而板桥教书又收入甚微,故家中的经济每况愈下。有时,板桥不得不乞求亲朋好友的帮助以便让全家能喂饱肚子。但板桥时常是满怀希望的外出借钱,最终却碰壁而归。贤惠的徐夫人任劳任怨,与丈夫分挑着生活的重担。她一面宽慰着板桥,一面拿出自己旧日的头饰或衣物,到当铺换些钱来,买点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作品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个贤惠善良、顾全大局、支撑起破落家庭的贫士妻子形象。开头四句写贫士夜不成寐。中间六句写告贷不成。接下来的八句写妻子的贤惠。最后感叹不要喜新厌旧。这个妻子形象来源于郑板桥的结发妻子徐氏。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徐氏与郑板桥结合,一直到1931年(雍正九年)去世,这十几年是郑板桥一生最不得意的时期,但是她与丈夫仍是艰难与共、患难同心。徐氏是一个贤妻良母,为郑板桥生了一子二女,她话不多,生活上对郑板桥很体贴。当郑板桥写诗作画时,她就不声不响地磨墨。因此,她的离世使郑板桥长时间地沉浸在凄凉哀伤的境况之中,后来郑板桥写了很多诗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所作诗,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孤儿行》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扬州》《自遣》《游焦山》《野老》等篇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提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