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叶马兜铃

更新时间:2023-06-01 11:08

贯叶马兜铃(ristolochia delavayi Franch.)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柔弱草本,全株无毛,有浓烈辛辣气味;块根圆形,外表呈不规则皱纹;茎近直立,细长。叶纸质,卵形。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1.5厘米,开花后期近顶端常向下弯。蒴果近球形,直径1.2-1.5厘米;种子卵状心形,长宽均约3毫米,背面凸起,暗褐色,密布乳头状突起小点,腹面凹入。花期8-10月,果期12月。

形态特征

柔弱草本,全株无毛,有浓烈辛辣气味;块根圆形,外表呈不规则皱纹,暗褐色,内面黄褐色;茎近直立,细长,粉绿色,高30-60厘米,节间短而密。叶纸质,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而抱茎,边全缘,生于茎中部的叶具短柄,生于茎上部和下部的叶较小而近无柄,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无毛或稍粗糙,密布油点;基出脉5-9条,在两面均明显隆起。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1.5厘米,开花后期近顶端常向下弯;花被全长4-6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3-5毫米,向上急遽收狭成圆筒形的长管,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稍2裂,常向下翻,另一侧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长圆形,长1.5-2厘米,顶端短尖,具平行脉纹,外面淡黄色,内面近管口粉红色;花药卵形,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单个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粗厚,顶端6裂,裂片顶端急尖而稍弯,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蒴果近球形,直径1.2-1.5厘米,明显6棱,顶端圆而具凸尖,成熟时黄褐色,由基部向上沿室间6瓣开裂;果梗长2-3厘米,下垂,常随果开裂成6条;种子卵状心形,长宽均约3毫米,背面凸起,暗褐色,密布乳头状突起小点,腹面凹入。花期8-10月,果期12月。

产地生境

贯叶马兜铃是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丽江)及北部(元谋)、四川西南部金江干热河谷地区。生于海拔1600-1900米的石灰岩山地、丘陵或河谷灌丛中,土层瘠薄、多砾石的红壤地带。

繁殖方法

材料类别:贯叶马兜铃腋芽。

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启动培养基:①MS+NAA1毫克/升+6-BA0.5毫克/升;增殖培养基:②MS+NAA0.5毫克/升+6-BA2毫克/升;生根培养基:③1/2MS+IBA0.5毫克/升。以上培养基中均加入30克/升蔗糖、7克/升琼脂,pH为5.8。培养温度(25±3)℃,光照时间12小时/天,光照强度40-50微摩尔/平方米/秒。

无菌材料的获得:取生长健壮的贯叶马兜铃枝条,摘除叶片后,切取带腋芽茎段。加洗洁精清洗后,用自来水流水冲洗1小时。在无菌室内用75%的乙醇浸泡30-40秒,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3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6次。剪去茎段两端受损组织,接种到培养基①上,置于培养室内培养。

増殖培养:在培养基①上培养10天左右,腋芽开始萌发生长,待长至1.5-2厘米,将其转接到培养基②上,25-30天长出分枝。继代培养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0-45天,平均繁殖系数约为3。继代间隔时间不能超过50天,否则丛生芽会从顶端开始枯萎。

诱导生根:继代培养40天左右,将高2.5厘米以上、带有2片叶的健壮小苗切下,转入培养基③上。30-35天芽苗就能形成有根系的再生植株,生根率达70%以上。

栽培技术

试管苗的移栽:当瓶苗长到3-4厘米高,且长有3-4条1-1.5厘米的新根时,将培养瓶揭盖后置于温室中炼苗1周后,取出小苗,用清水将根部粘附的培养基洗净,用多菌灵1000倍溶液浸泡10-15分钟,然后移栽到已消毒的珍珠岩和腐殖(1:1)的混合基质上,注意保湿遮阴,成活率可达80%以上。约4-5周后,可移入大田栽植。

主要价值

贯叶马兜铃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辛香香料资源植物。贯叶马兜铃的枝、叶可直接用作调味料。也可由贯叶马兜铃的枝、叶用蒸汽蒸馏,获得贯叶马兜铃精油,得油率为4%左右。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濒危(EN)。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濒危植物。

濒危原因:由于食用贯叶马兜铃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其内的十一碳烯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该物种在野外的居群长期遭到采挖,濒临灭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