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2 22:55
贵州始杯海绵化石只有米粒大小,最大直径只有1.3毫米,体积只有2到3立方毫米。
海绵化石有成千上万的细胞,每个细胞都保存得非常好,它们没有明显的细胞壁,像“乒乓球”那样叠合在一起。细胞与细胞之间有很多空隙。化石表面细胞之间有数量众多的小孔,直通有开口的腔室,形成了简单的水沟系统,为远古海绵提供了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化石整体外观呈缠绕的管状,由三个独立的腔室共用一个实体基座组成,每一个腔室都有一个向上的开口;生物体已经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分化,而且标本表面的扁平细胞和现代海绵表面的扁平细胞无论是细胞形态还是细胞之间的黏联方式都十分一致;化石表面不同区域覆盖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定向,细胞之间发育了数量众多的小孔,这些小孔直通有开口的腔室,和腔室一起形成了简单的水沟系统,为生物体提供了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标本的皮层之下没有发现基膜,内部也没有发育骨针等矿化的骨骼。但是,在腔室内壁上发现了类似现代海绵的领细胞结构。
距21世纪约6亿年前(伊迪卡拉纪)的海底。
生物学特征表明它是一种与现代海绵动物非常相似的原始动物,固着在浅水区的海底通过简单的水沟系统进行滤食生活。
其猎食方式很原始,通过简单的水沟系统,鞭毛的运动产生水动力,对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滤食以维持生命。这种结构,也和现代海绵很接近。
1998年瓮安胚胎化石被发现以来,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极大关注。虽然发现了大量动物胚胎化石,但却一直缺乏可信的动物成体化石,所以不少学者对于瓮安生物群中胚胎的动物属性有所质疑,认为它们也有可能是硫细菌或者绿藻。
因为切片对化石有损害,研究人员特意将其带到欧盟做了一次显微“CT”。
化石是以磷酸盐化的形式呈三维立体的状态保存在白云质磷矿岩中。这块标本十分微小,体积大约2-3立方毫米,就和一颗米粒差不多大小,被命名为“贵州始杯海绵”。为了不破坏标本,同时又能观察到标本的内部结构,研究者借助大型科学装置欧洲同步辐射光源,使用了最先进的三维无损成像方法——相位衬度显微断层成像技术,重建了该化石标本的三维结构。
通过“CT”,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海绵化石有成千上万的细胞,细胞都保存得非常好,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壁,像“乒乓球”那样叠合在一起。细胞与细胞之间有很多空隙。和现代的海绵非常相似,这些空隙可以让水从表面进出。此外,化石表面细胞之间有数量众多的小孔,直通有开口的腔室,形成了水沟系统,为其提供了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这一研究成果于2015年3月10日凌晨4点,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这枚海绵化石被认为是迄2015年3月为止最古老的海绵化石标本,把海绵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
“贵州始杯海绵”,以其精美保存的细胞和完整的满足水动力学需求的水沟系统,成为最古老的海绵化石,将海绵动物的化石记录向寒武纪之前推进了6000万年。
“瓮安生物群”中原始海绵的发现,预示着一些与这类海绵动物有共同祖先,但形体更复杂的真后生动物在“瓮安生物群”中也应该出现,而所有动物的共同祖先则远早于6亿年前。这一理论上的推测,为在更古老的地层中发现动物始祖化石提供了依据,将指导科学家在溯源之旅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