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7 17:59
贵州理工学院(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贵理工”,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等为主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贵州省高校易班建设与发展中心,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1年,贵州省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在原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的校址上筹建贵州理工学院。
2012年3月2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筹建贵州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同意筹建贵州理工学院,筹建期限为一年。
2012年12月17日,贵州理工学院各项指标达到中国规定的本科学校设置标准,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检查和评估。
2013年1月18日,通过教育部的考察评议;4月18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建立贵州理工学院。
2014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贵州省高校易班建设与发展中心;7月,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框架下,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
2020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3年5月,贵州理工学院申报的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贵州省首个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该专业计划于今年秋季开始招生。
2024年4月3日,贵州理工学院—水城经开区固废高值化再生与综合利用中试基地揭牌仪式在水城经济开发区举行。
2024年7月,贵州理工学院整体从蔡家关校区搬迁到贵安校区。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和1个大学科技孵化园,开设39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培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化学工艺等。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882人,其中正高职称99人,副高职称285人,博士学位教师231人。省管专家(Ⅰ类、Ⅱ类)、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3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金师”10余人;资源勘查工程教师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注:名单不全
截至2024年1月,学校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
注:名单不全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批教育部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4项、省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立项15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2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项51项(其中:教学管理人员专项课题2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7项、课程思政专项课题10项、课程思政教材建设1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专项课题6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改革专项课题7项、新工科教学研究课题8项)。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建有国家级健康智造众创空间和镁及镁合金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共建教育部“喀斯特地区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国家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熔盐电化反应实验基地。建有贵州省电力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轻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磷煤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岩溶工程地质与隐伏矿产资源特色重点实验室等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特种功能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理工学院院士工作站、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建有航空轻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果酒酿造工程技术、能源化学转化新材料等3个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智能优化与数据挖掘、隐伏矿床勘测等3个团队是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有贵州省绿色过程工程人才基地和贵州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基地共2个省级人才基地,拥有贵州省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省“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氟硅材料工程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联合共建贵州磷石膏研究院、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贵阳市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建校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29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800余篇,其中,近三年ESI前1%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10论文、SCI一区二区论文达150余篇。主持研制国际ISO标准2项,主持和参与研制起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27项。
2021年,学校共计获批纵向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19项、市厅级项目51项;承担横向项目65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2736.9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609万元,横向经费1127.9万元;获得2021年度贵州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47,574.88㎡,阅览室座位数2,471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6.02万册,拥有电子期刊6.82万册,学位论文451.74万册,音视频123,723小时。
《机械与电子》创刊于1983年,是由贵州理工学院主管主办,机械与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以宣传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为宗旨,面向中国国内外发行的学术期刊;设有研究与设计、自动控制与检测、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等栏目;适合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阅读;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电子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联合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与中航贵飞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贵州磷化集团等头部企业开展联合办学;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联合共建科研平台。
校识说明:学校的中文校名标识采用手写鲁体“贵州理工学院”。
校徽说明: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释义:徽志为正圆形,颜色以红色为基础色调,由“贵州理工学院”英文缩写“GIT”为基本元素组合构成并进行创意变形;“G”、“I”、“T”构成类似“地球轨道”或“分子轨道”的图形,体现了贵州理工学院以理工科为核心的学科特征,“I”变形成向上喷发的火箭,体现了贵州理工学院发展航空航天特色学科专业和师生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G”、“I”、“T”字母组合成“西”字,体现了贵州理工学院将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西部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宏伟目标。
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圆形证章,证章印有规范的校名标识;教职工徽章为红底白字,学生徽章为蓝底白字。
知行至善、厚积薄发
释义:“知行”,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方能称得上“善”。
“至善”出自《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的积蓄;“薄发”:指少量的、慢慢的放出。即日积月累、求博达深、蓄势而发。意义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作为校训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实现教学相长;二是作为学生,“厚积”意指在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上不断积蓄,“薄发”意指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段:“山环水镶,贵山之阳。筚路蓝缕,再谱华章。风雨铸梦想,灼灼绽芬芳。”描写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展示了学校高远、明媚、动人的自然风光和育人环境;“筚路蓝缕”,再现了学校筹建、创建的艰辛历程,以勉励后学;抒发了理工人艰苦创业的豪情壮志和对学校培养桃李、塑造栋梁之才的无限期待和向往。“灼灼”取自《诗经》,蕴意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喻学校培养万千桃李。
第二段:“学子心怀家国,何惧道阻且长!工业发展脊梁,吾辈勇于担当!”第一句侧重描写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的道德层面,强调了“立德树人”,我们培养的人才如果能心怀家国,有“修齐治平”的境界,就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了理工奋进的步伐!“道阻且长”贴切地体现了理工人不惧艰难险阻、披荆斩棘的精神风貌。第二句侧重表达了理工的办学特色,蕴含了省委、省政府对理工的办学要求。意指理工将大有可为,展望了理工学院的光明未来和美好前景!“吾辈勇于担当”,字面寓意我校培养的学子积极投身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浪潮,为工业强省作出卓越贡献。
第三段:“休说来日方长,为学只争朝夕,知行至善,厚积薄发,莫负好时光”!字面既包含了校训“知行至善,厚积薄发”,同时激励理工教师严谨治学、勉励理工学子勤奋学习,指明了理工取得办学成就的路径选择。“为学”,意为“做学问”。理工应“工业强省”战略之需而建,肩负重大历史使命,需要一代代理工人不懈努力。也表达了理工要建成西部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理工大学,没有所谓的“终南捷径”,必须要始终发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艰苦奋斗”的理工筹建精神,争分夺秒,奋力登攀,才能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