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旱粮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2-09-04 22:45

贵州省旱粮研究所(Guizhou Drought Grain Sorghum Research Institute)与贵州省高粱研究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是贵州省境内公益类独立科研机构。

历史沿革

1929年,贵州省立农事试验场增设作物部。

1978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作物专业组成立研究所,但当时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认为条件不完备而未及时建所,由玉米课题组、小麦课题组与油料课题组一起成立了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作研究所。

1984年3月,玉米和小麦课题组独立建所,组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

2004年,根据《贵州省省属农业科研机构调整重组方案》精神,批复明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正式更名为贵州省旱粮研究所。

2012年,经贵州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加挂“贵州省高粱研究所”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为公益类独立科研机构。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1年9月,研究所有在职职工59人,其中管理岗位3人(其中一人双肩挑),工勤岗位3人,专业技术人员54人,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6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25人、硕士生导师3名;退休职工4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百层次”创新人才1人;二级研究员3人,省管专家3人。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9月,研究所有10个职能科室,分别为: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科研管理科、计划财务科、玉米研究室、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室、麦类研究室、高粱研究室、杂粮研究室和耕作栽培研究室。

设施资源

截至2021年9月,研究所建有生理实验室、品质分析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计420平方米,共有实验设备100余台套,在农科院内有试验地110亩(温室大棚1184平方米),在山京农场基地有试验地196亩,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建有贵州南繁育种基地205亩。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贵州省旱粮研究所致力于旱粮作物新品种(组合)选育和引进、配套制种技术与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旱粮作物有益种质收集、整理、保存及基因筛选、鉴定和利用,玉米鲜食、饲料用途的应用等研究;旱粮作物品质分析测试、监测与标准化体系建设;食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研究,2011年后,逐步开展了薏苡、小米等资源收集、整理、鉴定和利用研究。

科研成果

“十五”以来,研究所成立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绿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成果转化机构;建所至2021年9月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包括国家玉米、小麦、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项目;选育玉米新品种66个,小麦新品种13个,小黑麦新品种9个,大麦新品种2个,高粱新品种3个,其中国家级审定品种3个,省级审定品种89个,获省(部)级奖励4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出版16部专著;获国家授权新品种权21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3项。

机构领导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