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22:55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18号,始建于元代。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校址,元朝时,是南霁云祠;明朝景泰年间,改名忠烈宫;明万历时,俗称黑神庙。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忠烈宫内成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算学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算学馆扩大组成达德书社。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达德书社社员设立民立小学堂,堂址在忠烈宫后院左厢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立小学堂改称达德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起,称达德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谢孝思任校长时,学校规模包括初级中学,女中初级刺绣职业科,男子小学,女子小学及幼稚园5部分,教职员工65人,学生1100多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学生发展到1500多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贵阳“二、四”日机轰炸后,学校先后迁南郊摆郎乡和水口寺办学。民国三十年(1941年),恢复高中。
1950年,中学部与南明中学、正谊中学合并组成贵阳二中,小学部改为省立二小,后又改为科学路小学。
1997年,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修缮后,向市民开放。
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修缮和展陈提升。对古建筑的地基、梁架、瓦片等进行了修缮,对展陈进行了提升。
贵阳达德学校是在清末欧风东渐、西学日兴的时代新风中诞生的。达德学校从开办至结束,历时46年。旧址是座古色古香的庭院,主体部分由两个四合院组成。第一重四合院是前院,包括挂有“达德戏馆”匾额的大殿,挂有“达德书院”匾额的左厢房,挂有“冰壶居”匾额的右厢房,以及庄严肃穆的大门。第二重四合院是后院,正面是礼堂,挂有“好学”“力行”“知耻”匾额。礼堂内陈列达德学校校史展。礼堂前台阶上有王若飞、黄齐生塑像,右侧有“勿忘五月七日”石碑。礼堂前左边是一楼一底的厢房,楼下是谢孝思、刘淑华两先生书画展,礼堂前右边厢房是纪念黄干夫先生的贞干堂。正对礼堂西面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市文管所办公处,楼下经常举行字画展。四合院中间是鱼池和花园。
大殿
大门内是一个由大殿、两廊配殿组成的第一重四合院“忠烈宫”,大殿为5开间,大殿前两只石狮是明代遗物。“忠烈宫”的前身是元代修建的南霁云祠,祀奉的是唐代名将、忠臣南霁云(又名南八)。民国初,大殿上曾悬挂有“一指千秋”和“张许同风”两块匾。
后院(操场)
忠列宫后的操场是达德学校旧址的主体部分,为一典型明清风格的四合院,飞檐走翘,红柱青瓦,石栏曲回,花圃鱼池相映成趣,由正厅、南北厢房和对厅组成的院落高低错落有致,布局严谨。
正厅是达德学校的礼堂,门帽上挂着的“好学”“力行”“知耻”3块匾牌,反映学校“智”“仁”“勇”达德的3个办学宗旨。南厢房的“贞干堂”和校长室按原貌恢复,北厢房陈列着反映达德精神、祝贺旧址修复开放的书画作品。对厅则恢复了当时的教室原貌,楼上有“达德英烈”展览。礼堂旧址原设有王若飞烈士的雕塑头像,后改设黄齐生与王若飞两位烈士的雕像。花圃前有一方写着“勿忘五月七日”的国耻纪念碑,这块碑原为黄齐生在民国四年(1915年)6月书写,后毁。1990年,由原达德学校学生、后曾任达德学校校长的书画家谢孝恩重新书写坚立。
礼堂里陈列达德学校校史展览,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展示了辛亥革命时达德师生酝酿武装起义,并直接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贵州支会建立活动的情形。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记载了贵阳市近代教育的发展史,也是贵州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革命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10月,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18号。
自驾:自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贵阳达德学校旧址,路程约1.4千米,用时约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