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6 23:49
费冠卿(生卒年不详),字子军,池州青阳(今安徽青阳)人,唐代诗人、隐士。
费冠卿,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的隐士,字子军,别号征君,青阳县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进士,居长安待授官职。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驰归。至家,母已安葬,悲恸欲绝,遂于母墓旁结庐守孝三年。嗣后,隐居九华山刘冲,长庆二年(822),唐穆宗征召费冠卿入京任右拾遗, 婉辞不就,终生绝迹仕途,逝后葬于鸡母山拾宝岩。
费冠卿品性高洁,为母亲墓尽孝三年之后,筑陋室隐居于九华山少微峰下达十五年之久,“惊动国中人”,唐皇室宗族诸侯王、殿院李行修,以倡孝道治国,极力向皇帝举荐费冠卿,穆宗也认为费冠卿确实是“峻节无双,清飚自远”之人,于是征召为右拾遗,费冠卿接诏后叹曰:“得禄养亲耳,丧亲何以禄为?”坚决不答应,时人以其“征诏不出”,尊为“费征君”,称其居宅为“费拾遗书堂”、“费征君旧居”,后人如王安石、苏辙、杜荀鹤多有凭吊,留有石刻,形成刘冲石刻群景观。
费冠卿擅长诗文,隐居九华山期间,与姚合、张籍、马载、萧建、殷尧藩等互有唱和,写了不少咏吟九华山诗篇。其中与萧建的互为问答饶有趣味,时礼部侍郎的萧建是与费冠卿屡屡落榜时结识的朋友,写诗问九华,费冠卿以诗作“画”,活脱脱的一幅九华山地图,成为一时佳话。
《全唐诗》收录其《不赴拾遗召》、《闲居即事》、《酬范中丞见》、《秋日与冷然上人寺庄观稼》、《题中峰》、《蒙召拜拾遗书情二首》、《挂树藤》《枕流石》、《久居京师感怀诗》、《答萧建》等共11首。
费冠卿撰写的《九华山化城记》,记述了新罗僧释地藏金乔觉的身世和卓锡九华山的经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他自己所说:“余闲居(九华)山下,幼所闻见,谨而录之。”言下之意,他所记下的史事,全是他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记载。正由于是亲身见闻,费冠卿的这篇《九华山化城寺记》,历来受文坛和佛教界的重视,《全唐文》将其全文收录,足见它拥有“文苑之美”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的高品位成为学者研究九华山的的重要参考典籍。
九华山化城寺记
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崛起大江之东,揖潜庐于西岸,俨削成于天外。旁临千余里,高峰峻岭臣焉。连冈走陇子焉。自元气凝结,几万斯年。六朝建都,此为关辅。人视山而天长,山阅人以波逝。其间圣后贤臣,咏歌迭兴,言不及者,兹山屈焉。开元末,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
时有僧地藏,则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尝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白千里而劲进。披榛援藟,跨峰越壑,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以示高洁。曾遇毒螫,端坐无念,有美妇人作礼奉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补过。”应视坐石,石间潺潺,时人谓九子神焉。素愿写四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俞荡等写献焉。自此归山,迹绝人里。
逮至德初,有诸葛节等自麓登峰,山深无人,云日虽鲜明,居唯一僧,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投地号泣:“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过已!”出泉布,买檀公旧地敢冒死请,大师从之。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焕乎禅居。有上首僧胜瑜等,同建台殿。楩楠豫章,土地生焉,断而斫之。珷玞琪琼,不求他山,肆其磨砻。开凿澞涧,尽成稻田;相水攸潴为放生池。乃当殿设释迦文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楼门以冠其寺。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岩峦队起于前面,松桧阵横于后岭。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松声猿啸,相与继续,都非人间也。
建中初,张公岩典是邦,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州牧贤者到寺,严师之敬;西江估客于云外见山,施帛若干匹,钱若干缗,焚香作礼,遥以祈佑,师广德焉。况亲承善诱,感悟深哉!旁邑豪右,一瞻一礼,必献桑土,岂诸牧不合礼焉?富商大族轻其产哉?道德感也!本国闻之,相与渡海,其徒实众。师忧无粮,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掺如面。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无少长,畲田采薪自给。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中岁领一从者,居于南台,自缉麻衣,其重兼钧,堂中榻上,唯此而已。池边建台,厝四部经,终日焚香,独味深旨。时年九十九,贞元十年夏,忽召徒告别,罔知攸适。惟闻山鸣石陨,感动无情;将示灭,有尼侍者来,未及语,寺中扣钟,无声坠地;尼来入室,堂椽三坏,吾师其神欤?!趺坐函中,经三周星,开将入塔,颜亦如活时;舁动骨节,若撼金锁。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基塔之地,发光如火,其圆光欤?
其佛庙,群材缔构,众力保护,施一金钱,报一重果,下为轮王,上登圣地。昔有护法良吏,洎施力僧檀越等,具刻名于石。深疾后代不能立殊绩以济众,又不能破除余财,崇胜因缘,啄腥膻,顾儿妇,生为人非,死为鬼责,悲哉! 时元和癸巳岁,予闲居山下,幼所闻见,谨而录之。孟秋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