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德勒模式

更新时间:2024-06-19 16:18

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F.Fiedler)。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即费德勒模式。

菲德勒

美国管理学家,权变领导理论的奠基人。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群体效能研究所所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学教授兼组织研究所所长等职务。致力组织管理学,尤其是领导科学方面的研究。把权变管理理论应用于领导科学领域,提出了著名的权变领导模式。主要著作有《领导效能论》、《领导效率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具体内容

费德勒模式,也即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

费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管理环境可以分为从非常适宜到很不适宜的一些列状态。适宜的管理环境给管理者创造一个影响、控制下属行为的有利氛围。因此,费德勒提出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种情境因素。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了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

(2)任务的结构。任务的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度和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3)职位权力。这是指与领导者职位相关的正式职权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程度。

费德勒指出,如果上述三个因素都具备,是最有利的环境;如果都不具备,则是最不利的情境。根据这三个因素,费德勒把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从最有利到最不利共分为八种类型。如下表:

费德勒领导类型与情境变量之间的关系

费德勒指出:在群体条件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效果较好;在群体条件一般的情况下,采用以关心人为主的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因此,根据费德勒模式,要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可以改变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或改变领导者所处的环境。所以,领导者的选择要视环境而定。费德勒权变模式通过研究者领导者自身和被领导者的个性特点、所处的环境等变量,以及这些变量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作用,得出了比较理想的领导方式,揭示了领导的动态过程。

领导权变理论

亦称“情境理论”。指领导者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领导方式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是现代管理心理学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之后盛兴的关于领导有效性问题的第三个研究热潮,并且是针对前两个研究传统的不足和缺陷而提出来的。

其基本观点认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应根据环境的具体特征来确定自己的领导方式,因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函数,用公式表示: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并不存在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或企业、任何性质的工作或任务、以及任何对象的普遍有效的领导特质、领导类型或领导行为方式。

它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

(1)由R.塔南鲍姆和W.H.施米特提出的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认为在独裁和民主两个极端之间连续地存在着一系列不同的领导行为方式,应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由F.E.菲德勒提出的菲德勒模式,强调领导的有效性决定于三个因素,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任务的结构、职位的权力,并根据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提出八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3)由R.J.豪斯提出的通路-目标模式,要求领导者应阐明对下属的工作任务要求、帮助下属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满足下属的需求和成长发展的机会;

(4) 由V.H.弗鲁姆和P.W.耶顿提出的领导参与模式,认为领导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让下属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过程,领导方式主要决定于下属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

(5)由阿吉里斯提出的不成熟-成熟理论,认为领导者应根据下属成员的不同成熟程度分别指导;

(6) 由A.K.卡尔曼提出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对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与不成熟-成熟理论的结合,认为领导者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授权、参与、说服或命令等不同的领导方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