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5:06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起句浩叹,只为老来罢退,万事蹉跎,故交零落,因而有世间尚有何物能令人欣喜之语。词人自认为只有转向青山觅知音,与青山互赏妩媚。下片转向古人求知己。闲饮东窗,赋诗思友,陶渊明与词人情思相通,自是异代知己。而江东名流,醉中求名,岂是吾辈知己。由此发出不恨我不见古人、只恨古人不见我狂的号呼。全词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抒写了词人落职后的寂寞心情和对时局的深刻怨愤。词中大量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巧妙而无堆砌之感,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词人的复杂感情,时喜时悲,时低时奋,并将多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情跌宕生姿。
贺新郎1
邑中园亭2,仆皆为赋此词3。一日,独坐停云4,水声山色,竞来相娱5。意溪山欲援例者6,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7。
甚矣吾衰矣8。怅平生、交游零落9,只今余几10!白发空垂三千丈11,一笑人间万事12。问何物、能令公喜13?我见青山多妩媚14,料青山、见我应如是15。情与貌,略相似16。
一尊搔首东窗里17。想渊明、停云诗就18,此时风味19。江左沉酣求名者20,岂识浊醪妙理21?回首叫、云飞风起22。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23。知我者,二三子24。
铅山县里的园亭,我都分别给它们题了《贺新郎》词。一天,我独自坐在停云堂,水声山色竞相前来使我高兴。我想,这是不是溪水和青山看到我为别处写了词,也叫我照例给停云堂写一首。于是我就写下了这几句,差不多近似于陶渊明《停云》诗思念亲友的意思。
我老了,老得太厉害了!惆怅这辈子的友人零落殆尽,如今还剩多少?清愁徒然染白了头发,人间万事都付之一笑。问还有什么能让我兴致增高?我见到青山就觉得亲切美好,料想青山见了我也同一怀抱。我们有大体相似的情感,还有大体相似的外表。
坐在东窗前,对着酒杯把头搔,想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时,也就是这样的情调。南朝热衷于名利的大佬,怎懂得酒的奇妙?我扭头放声啸叫,看风起云飘。不恨古人我未能见到,恨古人见不到我的狂傲。理解我的,只有二三同道。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前阕词题中谓‘邑中园亭’已‘皆为赋此词’,其意即谓铅山之园亭,俱已为赋贺新郎矣。今按本卷贺新郎调下咏铅山园亭者计有五阕,其中题赵晋臣之积翠岩一阕作于庆元六年夏秋间,则此词自应作于稍后,即嘉泰元年之春。卷五北固亭怀古之永遇乐附录桯史之记事,亦可证知此词实距稼轩守京口为时不甚远也。”故此词当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春天,此时距绍熙五年(1194)秋辛弃疾从福建安抚使任上罢职,被投闲置散已有七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建了园亭等。其中有“停云堂”,取陶渊明《停云》诗意命名,此词是他在停云堂上观风物、思故旧有感而作。
这首为他在瓢泉所造的“停云堂”而题的词,是辛弃疾的得意之作。全词仿效陶渊明《停云》诗的格局,主要写思亲友和饮酒两方面,但又添进山水情趣,借以抒发自己年华空老、壮志未酬和知音难求的孤寂和激愤,以及宁愿放情山水,也不愿追逐世俗名利的节操。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一开篇就引用孔子的典故。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也就含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意思。辛弃疾写此词时已六十二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是很自然的。“只今余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给人以结构亭匀和浑然一体的感觉。“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晋书·温峤传》记王珣、郄超“能令公喜、能令公怒”等典故,自叙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以渲染词人此时心情的孤单和对世态炎凉的喟叹,为下文移情于物作张本。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在自然物之上,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情与貌,略相似”表明唯有青山,才与自己在不屈的性格和纯洁的面貌上相似,堪称自己的精神知己。词人把青山拟人化,将它写得有情有貌,情趣盎然,使自己能在青山的抚慰中得到精神的宁静,写得婉转可爱。但是,如果与前文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在他与青山相慰的情感中,包含着对于知音难觅的更深寂寞。因为青山毕竟是无知觉的客体,而词人却不得不以之为知音,这就更能表明他壮志难酬、知音难觅的无边寂寞太需要打散了。同时,在他宁愿以青山为伴的选择中,也暗示着他始终不改的节操。词人在起处直抒胸臆,在此处曲笔传情,情意顿挫跌宕,笔法富有变化。
上片从“思亲友”起端,主要抒发年老无成、知音难觅的孤寂和苦闷,同时表明寄情于山水的怀抱;下片则以“饮酒”寄意,进一步抒发知音难遇的孤寂,并着重表现不求世俗名利的高尚节操和不合当时的疏狂个性。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词人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象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表明在陶渊明与辛弃疾二人之间,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陶渊明饮酒解闷,是因为良朋不至,词人在停云堂上饮酒,也有此意。不过,他的“良朋”,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同调者。这里再次暗中呼应开头的“交游零落”,使词作针脚愈密。“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前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的名士派人物,细想方懂得它是有为而发,目的在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写到这里,词人的怨愤已无法遏抑,词句便也随之跌宕起伏了。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遥应上片“我见青山”二句,表现出另一种豪视今古的气魄。“古人”即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是以此二联自负的。岳珂批评他“警语差相似”,从句式结构看,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加以品味,则两联的意境毕竟不同。上一联是写“物”和“我”的关系,下一联是写“古”和“今”的关系;前者为物我交融,后者为古今一体;前者是横向的空间联系,后者是纵向的时间联系。“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虽然已不可确知,但有一点是明晰的,即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这跟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因此,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辛词“郁勃”“情深”,王国维《人间词话》谓辛词“有性情”,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词如同一段抒情交响乐,以知音难觅的主旋律起端,暗中隐伏着壮志难酬的悲情,几经跌宕变化,时喜时悲,时低时奋,而变化有方,进退有序,最终以主旋律结束。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此词将旁正、正反、直曲抒情相结合,使词情跌宕生姿。通观全词,典故的确用得不少,好在这些典故都用得很活,不会使人生出堆砌之感。如“甚矣吾衰矣”“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句,采自古代散文和史传,却不仅使它们妥帖入词,不牾格律,而且浑如己出,浑化无碍,有点铁成金之妙。又如“白发空垂三千丈”一句,在李白诗句上著一“空垂”,感慨更分明,更沉重,更切合全词的情味。再如“一尊搔首东窗里”,浓缩陶渊明诗意,精华具在,有后来居上之妙。
南宋岳珂《桯史》卷三:前篇(指此词)豪视一世,独首尾两腔,警语差相似。
明代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六:此词稼轩自拟彭泽诗意,然彭泽一爵酣如,二爵訚訚,如此则“坎坎鼓我,蹲蹲舞我”矣。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四:稼轩每燕,辄命侍妓歌此,拊髀自笑,坐客叹誉,如出一口。岳亦斋云:“待制词句,豪视一世,独首尾二腔,警语相似。”稼轩慨然曰:“夫君实中予痼”,乃咏改其语,不知改者若何,惜未见之。
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词忘复”条:词欲婉转而忘复,不独“不恨古人吾不见”与“我见青山多妩媚”,为岳亦斋所诮。
近现代词学家夏承焘、盛静霞《唐宋词选》:辛氏喜欢用南北朝人的语言入词,像这首词“不恨古人吾不见”二句,是用《南史》张融语。“江左沉酣求名者”两句则是评议南朝人语。因为南宋偏安江左,政治局面和南朝相似,所以南宋人的感慨,也与南朝人相近。陆游诗、辛弃疾词都多用南朝人语,这是和他们的时代身世有密切的关系的。
近现代词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首韵“甚矣吾衰矣”,深慨老而无用。“怅平生、交游零落”二句,云稼轩在上饶隐居十年间,洪景伯、罗瑞良、韩南涧、汤朝美、钱仲翔、王宣子、施圣与、陆九渊、陈同父先后下世。平生故交,零落殆尽,但余陆放翁、朱晦庵、刘政之数人而已。“停云亲友”之思,正自此中生出。人不我知,世不我用,水声山色,聊以相娱。“青山妩媚”二句,托意尤远。与李白《敬亭山》诗所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同一气度,亦同一心境。后阕“一尊搔首东窗里”三句,正如渊明思亲友而作《停云》诗之境界。今日停云独坐,亦有“八表同昏”之感。“回首叫”以下,风云跌荡,有老骥伏枥之慨。“知我者,二三子”,关照上片之故人余几,且又表出胸中之无限气势。此等处如满纸牢愁,有何呈取。假用张融语,放开境界,益觉奡兀。使读者知此词是借题寓慨,用意不在本位上。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六十八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