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瓶颈

更新时间:2023-05-20 23:46

资源瓶颈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数量相对自较少或质量相对较低,已经制约着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或对其他资源功能的资发挥构成了一定约束的资源。

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取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造成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低效利用及外延型工业化发展。

(1)资源低效利用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在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资源消耗仍然浪费严重。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2005年,中国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为1.22吨标准煤,这一能源消耗水平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这说明中国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还比较粗放,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我国重要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O个百分点,矿产资源采选冶综合回收率及共伴生有用矿物的综合利用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第二产业超常规增长,经济增长消耗大量

资源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仅高于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且也高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与第一、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

长期以来,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主体,其消耗的能源始终保持在70%左右,消耗的原材料占更大的比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其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增量部分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和居民部门,由于这两个部门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有限,因此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总体上增长较为缓慢。

(3)外延扩张型增长机制持续强化,对资源的消耗强度不断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延扩张型经济增长。这种外延扩张型经济增长,往往在能源和原材料按比例投人的同时,受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单位能源和原材料投入水平下的产出下降,从而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强度上升。

缓解策略

1、提高资源投入效率

经济增长的方式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增加资源投人量,另一种是提高资源投入效率。处在资源瓶颈约束下,中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关键出路就是提高资源投人效率。资源投人效率的提高途径可分为两类:一是把资源从低效率领域转移至高效率领域;二是通过技术、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等手段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必须从提高资源的投人效率着手,一方面,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下,鼓励技术创新节约资源,提高投人资源的生产效率。

2、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

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我国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综合运用贸易、投资、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因此,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将为中国缓解资源瓶颈、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可能和空问。

在资源自由流动的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更有条件利用国际资源进行生产和投资,而不必受制于国内资源瓶颈的制约。同时,巨大的外汇储备也为我国解决资源的进口问题提供保障。我国应该通过合资、合作和并购等各种形式同资源富有国建立实质的联系,更多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林木资源、经济作物资源和远洋渔业资源等,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和国内储备基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须要利用国际资源,这成为我国制订未来发展规划时必须确立的原则。

3、改革资源价格机制

我国应尽快改革资源价格机制,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要对生产资源的运用进行监督和组织,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整体生产力。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改革资源的价格机制,运用市场手段来调节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将这些资源纳人市场体系,使用这些资源要受市场规则的约束,有害外部效应的产生者就必须对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做出赔偿,才有可能建立缓解资源瓶颈有效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发展起着调节作用。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替代品,经济高效的新产品替代没有竞争力的传统产品是基本的经济规律。当某种资源价格上升时,必然刺激人们去开发它们的替代品、因此,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作用,促进各类资源消耗和开发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更加自觉地节约资源。

4、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人、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世界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蓬勃发展,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于循环利用。

目前,我国废弃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单个企业的层次上,我国的一些企业在“三废”综合利用税收减免等政策的鼓励下,通过矿渣的再冶炼、粉尘制砖或烧制水泥、下脚料的回收、冷却水的回用等措施加强了企业内资源的再用或再生利用。在区域和跨区域的层面上,我国目前已经把辽宁省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省,把贵阳市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市,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太原、济南、昆明、兰州和阜阳等城市作为清洁生产试点城市,把石化、冶金、化工、轻工、船舶等行业确定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行业,把海南、福建、吉林和黑龙江确定为四个生态示范省。

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缺乏政府有效的指导,规模化低,民间的回收、再生力量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自发地组织资源的回收利用。二是废旧物质的再生利用层次低,缺乏先进的工艺技术支撑,没有进入家电和电子产品等高端产品的生产领域。三是可利用和可再生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再生,如尾矿被丢弃,伴生矿物没有得到利用等。四是再生和循环利用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管。

循环经济是我国摆脱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的有效途径。我国应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