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1 09:03
赖际熙(1865~1937),字焕文,荔城镇湖塘埔村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籍,在县中秀才后,即往广州广雅书院攻读,深得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中,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民国2年(1913)任香港大学中文总教习兼教授。
赖际熙(1865~1937),字焕文,荔城镇湖塘埔村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籍,在县中秀才后,即往广州广雅书院攻读,深得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科举考试中,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随后被派去进士馆学习法政,结业后授翰林院编修,任国史馆纂修,后晋升总纂。不久,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他与东莞陈伯陶、番禺吴道镕等清朝遗臣移居香港,谢绝国事,专心从事教育和国学研究。民国2年(1913)任香港大学中文总教习兼教授。民国12年(1923),为提倡国学,得香港及海外热心人士捐款,购书置屋,在港岛般含道20号设立学海书楼,藏书数十万册,又是讲学场所。他讲学文采风流,听者颇众。他尊崇孔孟之道,每逢孔子诞辰,都亲自主持纪念大会,宣讲孔孟理论;民国二十六年(1937)辞世,享年73岁。
民国初年,与陈念典、湛桂芬总纂断限于宣统三年(1911)的《增城县志》,又编有《清史大臣传》、《崇正同人系谱》、《赤溪县志》。后人集其生平所作,编有《荔坨文存》行世。
赖际熙早期思想,主要表现在《应殿试策》中,认为“不法前王,则无以为守经;不法后王,则无以为变通。”他曾对清朝皇帝恳切陈词:“无日不以振兴庶务变法自强为事。”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革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