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8 15:48
“富顺治北去百余里,镇名赖雅,四山棋布,双流带环,甚盛之地也。”这是明代富顺进士刘用中所作《赖雅庙记》中关于赖雅庙地理环境的描述。
何市赖雅庙起源于古代自贡地区广泛居住的一个少数民族——僚族。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为成汉政权所据,并与东晋在巴蜀以南的牂牁、夜郎等郡反复争夺与鏖战。双方争夺的目标不仅是土地,还有劳动力。因此,成汉政权在李寿时从南中、牂牁等地掠夺了大批僚人入蜀,以充实因战争而荒芜的城镇,史称“引僚入蜀”。僚人入蜀后,广泛分布于成都以南的地区开荒垦地,繁衍生息,包括何市镇在内的今自贡地区,亦遍为僚人所居。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为招抚泸川郡(泸州)、资阳郡(资州)两州郡未定界(今内江、自贡中间区域)聚居之僚人,新置和义县。和义县初属资阳郡,唐初改属泸州,贞观八年(635)再改属荣州。和义县至北宋乾德五年(967)被废,其地南部包括今何市镇在内的区域并入富义监(今富顺县)。
史料记载,和义县治曾发生过两次迁移(第二次是迁回旧址),但关于县治位置的记载却极其模糊,史学界亦有不同意见。著名史学家任乃强在《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中将和义县旧县治定为今内江龙门镇,将新县治定为今自贡仙市镇;而复旦大学教授吴松弟在《两唐书地理志汇释》中又称和义县治在今自贡何市镇。当然,此县治并不一定位于今何家场,而可能是赖雅庙。
根据2012年版《何市风情》记载,赖雅庙所祀之神,非佛非道,庙旁还立有“誓柱”(表永不叛乱),为古代僚族人民所建神庙,原名僚家庙。因古代“僚”“赖”同音“lao”,故又被称为赖家庙。随着年深日久,民间又将赖家庙称之为赖雅庙(讹称癞哑庙)。赖雅庙地区自南北朝时期即为僚族人聚居之地,因有神庙,周边僚族人遂以赖家庙为中心聚集,遂成集镇。而后随着和义县的建立,就有了文化和地理的双重基础。五代时期,此地僚人叛乱,至宋初才得以平息,和义县随即撤销。两宋时期,富顺地区尚有大量僚人,主要有“田”“斗”两个部落,除主要聚居在今富顺西部板桥等地外(《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富顺监西有始姑镇,为僚人聚居之地),还聚居在富顺县北今何市、三多寨等地。
历经隋唐与宋元,在民族融合的时代潮流之中,何市地区的僚族人逐渐汉化,及至明代僚族印记消逝殆尽,但以“赖雅”为名的建筑与地名却保留了下来。刘用中《赖雅庙记》一文记载赖雅庙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或因原赖雅庙于元末明初毁于战火,至明代以其名重建,并改为佛教禅林。而此地除赖雅庙外,还有赖雅溪(今长滩河)与赖雅桥(明代富顺进士范懋和作有《重修赖雅桥记》)等以“赖雅”命名。明代甚至直接将该地取名为赖雅镇,可见赖雅庙地区僚人文化十分浓厚。可以说,赖雅庙其实就是今何市地区僚人文化的传承与僚汉民族融合的见证。
明代赖雅庙建成后,先后历经了成化十三年(1477)复新和嘉靖六年(1527)重修,于明末毁于战火。至清康熙九年(1670)复建,并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再次进行大规模培修,扩建为上下两座殿堂,规模达到历史最大。据当地老人讲,解放前赖雅庙占地面积仍在30亩以上。赖雅庙自元代至清代,均是富顺县北上内江等地的驿站之一,又称赖雅铺。清代每年三月三赶赖雅庙庙会,各地商贩云集,各色商品丰富,游人如织,香客如云。
“文化大革命”时期,赖雅庙阴曹地府十二殿被拆除, 神像被捣毁,仅存上殿。至1985年,上殿仍保存完好,后被用作永和小学用地。1995年1月,赖雅庙大殿被大安区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该大殿因存在安全隐患被拆除(今翻建为永和学校幼儿园和食堂),其“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亦不知所踪。
赖雅庙虽自解放后逐步损毁至今完全拆除,但其却以作为反映何市地区历史文化的地名得以保留了下来,并一度成为乡级政权的行政中心。1951年1月,何市地区民主建政,原何市乡3、4保并为共和乡(后于1958年并入何市公社),驻地即赖雅庙;1960年10月,再以原共和乡大部分辖区,设立永和公社(后改永和乡),驻地仍为赖雅庙。至2001年4月永和乡并入何市镇前,赖雅庙一直为永和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将乡政府驻地街道命名为赖雅庙街,“赖雅庙”自此由建筑名转化为地名得以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