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2:50
傣族章哈,又译作傣族赞哈,意为会唱的人,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
傣族章哈的历史十分悠久,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傣族就有傣歌,有傣歌就有章哈”,是傣族传统艺术中生命力最强盛的艺术门类之一,萌芽于原始狩猎经济时期,傣文论著《论傣族诗歌》有相关记载。
十五世纪上半叶,随着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不断增多,傣族章哈的曲艺色彩逐渐增加,并在民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化的傣族章哈演唱者。
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傣族人民开始全民信教(小乘佛教),逐渐运用傣族章哈演唱佛经故事,不但大大丰富了演唱曲目,也丰富了演唱中长篇故事内容的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客观上大量传播了佛经内容的傣族章哈倍受到封建领主的重视,傣族章哈除演唱大量佛经故事外,还演唱了一大批取材于傣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唱本,最终促成了傣族500多部叙事长诗的形成,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卓有成效的傣族作家、艺术家,傣族章哈得以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西双版纳州文化局、文联、民委分别或联合组织了多次傣族章哈培训班、傣族章哈演唱大赛,全州曲艺调演、展演以及研讨会,培养涌现了一大批从事傣族章哈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的作者、专家,以及一批技艺精湛的歌手,傣族章哈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傣族章哈的演唱形式除保留传统方式演唱外,常以文艺节目形式登台演出。演唱方式多为站立式,手拿扇子,在笓或玎琴的伴奏下演唱。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章哈的演唱又增加了走唱式,演唱者身穿艳丽的傣族服装,手拿大花扇,边舞边唱,充满了浓郁的傣族风味。
傣族章哈的演出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和赛唱三种演唱形式。根据伴奏乐器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傣族拉弦乐器“玎”伴奏,演唱内容多为山歌、情歌,多表达小伙子对姑娘倾诉衷肠之情,称作“哈赛定”;另一种以“筚”伴奏,称作“哈塞筚”,既有即兴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祷歌,还有固定本子的叙事长歌等,多在喜庆场合演唱。傣族章哈演唱时,章哈双腿盘坐,手持扇子遮脸,等伴奏的傣族单簧吹管乐器“筚”吹响前奏后,就亮开嗓子唱起来。无表演动作,完全靠歌声感染听众或击败赛歌对手。
傣族章哈的传统演唱为坐唱式,一般在竹楼里进行。听众围坐在章哈周围,有一人吹笓或拉玎琴伴奏。章哈用一把扇子遮面,在听众“水、水、水!”的欢呼声中亮开喉咙演唱。演唱分一人演唱和二人对唱两种。二人对唱时具有比赛性,即双方竞赛,看谁唱得好。在演唱主要内容前,双方要先唱一段“请神歌”,祈求“歌神”保佑自己顺利演唱并胜过对方。再唱一段谦让客套的“礼貌歌”,向参赛的对方表示敬意。然后才进入正题,唱本次演唱的主要内容。
傣族章哈有别于一般民歌,叙事性较强并具有抒情特征,其唱腔称为“章哈调”。曲调由五声音阶组成,每句唱词可长可短,可多可少,有多种押韵方式,平仄格律无严格要求,但注意声调、语调与旋律升降走向大体一致,除末尾一个音节或衬词可以拖长外,一般都与说话时的音长相近。
傣族章哈用傣语演唱,以傣泐为主,有7个声调,相同发声,不同声调,则表示不同含义,有些字母的不同声调,其含义相隔甚远。傣族章哈的曲调有“啰嘿”、“哈森”、“翁保暖欢”、“山海蚌帅”、“浪木桑”等,这些曲调分别具有不同的音素和色彩,适应不同内容、不同场景、不同情感的表达需要。
傣族章哈唱词的结构比较自由,每句唱词的音节数(相当于汉语的字数)可多可少,没有明确的限制;每个唱段的句数也无定数,一个短篇作品或一个长篇作品的一个章节由多少段组成也不受限制,唱词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唱词中还有不少衬词,起到增强气氛、情感的作用。
傣族章哈唱词押韵方式很多,也很特别、考究,具有傣语唱词特有的韵律美,一环扣一环,十分流畅悦耳,音乐旋律平稳柔和,紧贴语言声调,婉转柔美。
傣族章哈的伴奏乐器有两种,一种为傣族拉弦乐器“玎”;另一种为单簧吹管乐器“筚”。
傣族章哈曲目众多,保存了诸多傣族原始古老的歌谣、神话和传说。
傣族章哈的传统曲目中,有代表性的是叙事长诗中的《兰嘎西贺》《吾沙麻罗》《召树屯》《嘎龙》《葫芦信》《松帕敏和嘎西娜》等大型唱本,这些唱本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引人入胜。如《兰嘎西贺》(意即“兰嘎地方的十头王”)展现了错综复杂、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歌颂了正义,赞美了坚贞的爱情,揭露了以“十头王”为代表的残暴势力的罪恶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傣族章哈还有一批具有社会功能、供人们在不同社会活动中演唱的曲目,如:《请神歌》《礼貌歌》《婚礼歌》《贺新房歌》《升和尚歌》(庆贺孩子进佛寺当和尚的歌)《开天辟地歌》《凤凰情歌》等,这些曲目紧贴人民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了傣族章哈这一艺术形式在傣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傣族章哈流传于云南省南部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与傣族毗邻而居的布朗族中也有传唱。
随着老一辈傣族章哈年高、故去,以及受到来自内陆和泰国、缅甸等与傣族接壤国的流行音乐冲击,傣族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傣族章哈的热情和意愿普遍不高,傣族民间听傣族章哈的风俗也已远不及以往,知名傣族章哈歌手日渐稀少,一些长篇歌唱内容也逐渐失传,傣族章哈的生存面临危机,亟待加以有效保护。
2019年10月,“傣族章哈”培训班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园曼乍村举行,由云南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傣族学者授课,105名学员参加培训并汇报演唱。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傣族章哈”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傣族章哈”项目保护单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评估合格。
康朗甩(1911~2006年),本名岩甩,景洪市嘎洒镇曼洒村人,22岁由二佛爷还俗后称康朗甩,随即开始了傣族章哈的演唱、创作生涯,善长演唱传统曲目,以长诗《傣家人之歌》蜚声文坛,获傣族歌手“章哈勐”称号。
康朗屯,又名波洪腊,男,傣族,1938年7月出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捧镇勐哈村委会勐哈村人,22岁时拜师学习傣族章哈,演唱内容丰富,创作了《歌颂医生》《拾金不昧》《曼坎赶集》等作品。2009年6月,康朗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章哈传承人。
玉光,女,1956年2月出生,康朗甩的女弟子,景洪市嘎洒镇曼暖龙村人。1974年起,师从康朗甩学习傣族章哈演唱,有“傣族歌后”之称。2009年6月,玉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章哈传承人。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章哈在傣族社会生活中起着儿童启蒙教育、倡导社会伦理道德、宣传生产知识等寓教于乐的重要作用,傣家人历来视章哈歌手为最有知识的人,将他们比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和“芳香四溢的鲜花”。
傣族章哈演出广泛,傣族新年、关门节、开门节、祭寨神、赕佛及贺新房、婚嫁礼仪、孩子满月等多种喜庆场合都要请艺人演唱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8月,傣族章哈剧《西双版纳的黎明》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首演成功。
2018年12月,西双版纳州“自强”“诚信”“感恩”傣族章哈大赛在勐海县举行。
2019年11月,傣族章哈在上海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