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41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流传于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匾额是古代汉文化的标志物,它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人物的辉煌、功名的显赫,颂扬着儒家道德、礼义、仁爱之文化精髓。匾额起源时间较早,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记载,最早出现的匾额是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关之匾额。匾额一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起到了点缀空间和宣示屋主身份的作用。它在宫廷、园林和祠堂中广泛使用,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备受重视。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随中原士族迁徙赣南而逐渐形成。赣南世称“客家摇篮”,“衣冠南渡”后,赣南成为客家先民驻足的第一站,匾额习俗也随之带到了赣南,并在赣南广大客家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南迁而来的中原世族大姓选择聚族而居,为团结宗亲、适应环境、抵御外侮,每个村落建造了规模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并悬挂堂匾、功德匾、寿匾等匾额。
客家的祖先受到“厚本抑末”或“重农轻商”的儒家思想影响,非常重视教育,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大力推崇耕读文化。客家匾额习俗从形式上是由民间姓氏的“堂匾”演变而来,内容上是随南迁的汉民由古代仕宦的“阀阅功状”演变而来。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继承汉人中原匾额文化后,逐步形成的内涵丰富、样式固定的文化现象。一般在长方形匾框上,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题写其上(通常为4字),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
一般来说,客家匾额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寿匾及门匾四大类。堂匾一般体型较大,以长方形居多,字体亦较粗犷,匾饰相对简洁,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标识功能;功德匾和寿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样,讲究书法、图案、印、雕、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门匾则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镌刻其上,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其内容或展示客家人迁徙发展的历史,或叙述先辈的嘉德懿行,或表达房屋主人的行为处事准则,意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创业。
赣南客家挂匾仪式包括资格规定、申请、定匾、游匾、祭匾、揭匾、挂匾、办酒席等一套程序,其中资格规定指各姓氏祠堂严格规定了哪些人有资格在祠堂内挂匾,申请要注明用途、类型等,定匾即当事人定制匾额,游匾则于挂匾头一天由当事人抬匾游村,祭匾则在祠堂内杀猪祭匾,揭匾由本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者实施,挂匾又称“钉匾”即把匾额悬挂在祠堂的椽子上,办酒席则于当天中午由立匾人家邀集亲朋欢聚。
赣南客家匾额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一般要符合“三、六、九”之数;从匾额的行文来说,匾头按“富、贵、贫、贱”的顺序来行文,一般要选“富、贵”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顺序来行文,一般要选“生”字。
客家的祖先受到“厚本抑末”或“重农轻商”的儒家思想影响,非常重视教育,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大力推崇耕读文化。客家匾额习俗从形式上是由民间姓氏的“堂匾”演变而来,内容上是随南迁的汉民由古代仕宦的“阀阅功状”演变而来。因此,客家祠堂家庙横梁与檐顶之间都挂有匾额和楹联,除了一部分是颂扬先人辉煌的功绩外,大多是考取功名后炫耀族人举业和仕途的匾额。
新世代匾额习俗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为主。品行高尚者,热心公益者,为国家、民族、家族做出突出贡献者,取得博士学位高级职称者,等等,都会通过赠送匾额给予表彰。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遍布会昌、上犹、于都等赣南各县,其中尤以会昌县的匾额习俗最具代表性。
客家门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客家匾额表达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欣赏趣味,反映了当时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研究客家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门匾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遗迹,而牌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含的信息对于研究客家人的民俗、教育、文化起到非常珍贵的文物价值。每一块客家门匾都是一套“微型族谱”,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匾额是一种文化生命的符号,象征着主人的品格与理想,有利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更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和基层社会的稳定;匾额是书法艺术的珍贵载体,其雕刻以雅传俗,以俗映雅。匾额对我们研究古代文书制度、封赠制度、官吏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实物资料。
肖天长,1949年6月生,赣州市会昌县人,2016年12月被认定为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会昌县重视赣南客家匾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兴建了面积150平方米的“百匾堂”,成为会昌县首个专门展览匾额的场馆。会昌县匾额习俗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方式,标榜和称赞受匾人的嘉言懿行与优秀品质,重新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对热心公益事业的,为家族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取得博士学位的等等,宗族理事会都会赠送匾额给予表彰。此外,在客家姓氏接谱活动中,外地宗亲往往会通过赠送匾额以示庆贺。匾额习俗获得了新生命,被赋予了新内涵。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会昌县文化馆(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会昌县文化馆(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6月,会昌县组织传承人肖天长开展“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文化”专场讲座。
2022年5月,赣州广播电视台《畅游赣州》栏目组,来会昌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纪录片拍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