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3 22:40
单细胞,略呈椭圆形,长约8~25μm,宽约6~15μm。无细胞壁,由周质膜包被。具两条不等长的鞭毛。藻体活动时,鞭毛常弯曲或与细胞长轴成垂直伸出。每个细胞约有8~20个棕黄色的大盘状色素体,无眼点,有许多无色透明的油粒。
藻体为单细胞,浮游生活。细胞体黄褐色至褐色,无细胞壁,由周质膜包被,故细胞形状变化很大。藻体一般略呈椭圆形,长约8-25μm,宽约6-15μm,厚度变化大。细胞腹部略凹,在细胞一端近体长的1/4-1/3处生一短沟状的斜凹陷,自此凹陷的底部生出两条不等长的鞭毛,长者约为细胞长度的1.3倍,短者为其0.7-0.8倍。藻体活动时,此两鞭毛常弯曲或与细胞长轴垂直伸出。细胞核略呈圆形,位于细胞中部。在每个细胞的近细胞膜处,约有8-20个棕黄色的大盘状色素体,各色素体内均含一蛋白核。无眼点,有许多无色透明的油粒。以细胞二分裂进行繁殖。
l 首次记录(年,地区,参考文献)
l 定殖
l 来源
l 分布
世界近岸海域广布种,在温带近海底层水温大于15~20℃的夏季大量繁殖。赤潮异弯藻的生长特性表明这种藻在我国从北到南都能生长和分布。该种在大连湾、胶州湾等曾多次形成赤潮。
盐度
盐度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相对较小,只在低盐度10、18和高盐度35之间有显著差别,该藻在低盐度生长较好。
温度:
在温带近海夏、秋季赤潮异弯藻的生长率最高,冬季休眠于海底;温度是限制其复苏的主要因子。在温带近海底层水温大于15~20℃的夏季大量繁殖。温度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25℃以下时,藻的生长率随温度增高而增加,低温12℃和高温32℃时,藻类的生长和存活能力明显下降,25℃为该藻的最适温度。
本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近岸海域的常见的鞭毛藻类,是日本最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有多次形成有害赤潮,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记录;在北美西海岸,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该种也是危害海洋鱼类养殖业的主要赤潮生物之一。本种昼夜都能摄取营养,生态效益较高是其易于形成赤潮的动力。在我国,该藻曾在大连湾形成多次赤潮,郭玉洁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张诚年在青岛胶州湾的虾塘中也发现该藻达到赤潮密度,并成功地建立了该藻藻株。该藻在温带近海底层水温大于15-20℃的夏季大量繁殖,分裂率高(一夜分裂两次)和昼夜均能摄取营养等生态优势是其易于赤潮的动力。1985、1985、1987三年的夏季(6-8月)分别出现持续7d左右并遍及全部大连湾的大规模红棕色赤潮,其优势种为赤潮异弯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