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獴

更新时间:2023-08-02 14:31

赤獴(学名:Herpestes smithii):是食肉目、獴科獴属的一种动物。该物种头体长40-45 厘米,尾长36厘米。雄性比雌性更大更重,体重为2.2 千克; 雌性体重约1.2千克。 尾巴约占体长的75-90%。皮毛颜色呈红褐色且粗糙,后躯较长,但身体其他部位较短。赤獴与印度灰獴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区别在于赤獴的体型稍大,尾巴末端呈黑色。

动物学史

在斯里兰卡,赤獴被僧伽罗语称为“mugatiya”。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驯服的动物和害兽。这种动物是斯里兰卡特有的一种獴科动物,因其外观和颜色,也被称为“圆桶”(hotambuwa)。

形态特征

赤獴的皮毛颜色呈红褐色且粗糙,后躯较长,但身体其他部位较短。该物种头体长40-45 厘米,尾长36厘米。雄性比雌性更大更重,体重为2.2 千克; 雌性体重约1.2千克。 尾巴约占体长的75-90%。赤獴与印度灰獴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区别在于赤獴的体型稍大,尾巴末端呈黑色,并延长5-8厘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的森林,包括干旱森林、干旱荆棘区和受干扰的森林,也被记录在僻静的稻田和相对开阔的田地,但数量较少。该物种地理分布广泛,从印度北部和西部平原的干旱地区到印度南部的高海拔,以及人类主导的农业景观中的各种植被类型中。在印度南部的海拔范围为50-2,200米。

生活习性

赤獴主要是在森林中活体的动物,更喜欢偏僻的地方。它们像其他獴属动物一样,白天和晚上都在狩猎。它们至少偶尔会爬到树上,但显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面上度过。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Ⅲ级。

种群现状

被IUCN列为最不受关注的物种,因为它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而且它不太可能以接近被列为受威胁类别的资格所需的速度下降。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以及狩猎对种群的影响尚不清楚,但种群的下降速度不太可能足以达到近危状态。该物种不仅地理分布广泛,而且还出现在从印度北部和西部平原的干旱地区到印度南部的高海拔(2000米以上)以及人类主导的农业景观中的各种植被类型中。全球赤獴种群似乎没有受到重大威胁,包括当地部落的狩猎和诱捕的威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