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5 21:08
赤红山椒鸟为山椒鸟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雄鸟红色,雌鸟黄色。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
体型略大(19厘米)而色彩浓艳的山椒鸟。
雄鸟整个头、颈、背、肩和翅上小覆羽辉黑色,腰和尾上覆羽以及整个下体朱红色或橙红色,有的仅腹和尾下覆羽或多或少缀有橙色。翅上大覆羽几全为朱红色。初级覆羽黑色,初级飞羽亦为黑色,除第一、二枚或第一、二、三枚初级飞羽外,其余初级飞羽基部具一宽阔的朱红色带斑,横跨在这些初级飞羽的基部,次级飞羽黑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具朱红色椭圆形斑,从而在翅上形成两道互不相连的红色翅斑。中央尾羽黑色,外翈先端朱红色,有时内翈尖端亦为红色,其余尾羽朱红色,仅羽基黑色。下体胸以上黑色,胸以下朱红色,翼缘和翼下覆羽橙红色。
雌鸟前额、头顶前部和一短窄的眉纹深黄色,头顶前部往后逐渐变灰,头顶后部、枕、后颈、背、肩褐灰色或灰,翅上小覆羽亦为褐灰或灰色、但常常缀有橄榄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或黄色而缀绿色。翅上大覆羽黑色具黄色端斑。飞羽黑色,除第一、二枚或第一、二、三枚初级飞羽外,所有初级飞级基部都具有黄色斑,次级飞羽黑色、基部亦具黄色斑,最内侧次级飞羽外翈还具黄色椭圆形斑,从而在翅上也形成两道翅斑。中央一对尾羽黑色,次一对亦为黑色,内翈端部和外翈先端大部为黄色,其余尾羽仅基部黑色其余部黄色。眼先灰黑色,眼后稍淡,眼下、颊、耳羽黄色。颈侧和整个下体黄色或亮黄色,胸部较浓著,体侧有时沾橄榄绿色。虹膜红褐色或棕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2-37克,♀20-37克;体长♂176-225毫米,♀182-225毫米;嘴峰♂13-16.5毫米,♀13-16毫米;翅♂94-105毫米,♀89-107毫米;尾♂92-113毫米,♀90-107毫米;跗蹠♂15-19毫米,♀15-20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森林中,也见于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稀树草坡和地边树丛。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冬季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有时亦见与灰喉山椒鸟、粉红山椒鸟混群活动。性活泼,常成群分散活动在树冠层,很少停息。当从一棵向另一树转移时,常由一鸟领头先飞,其余相继跟着飞走,常边飞边叫,叫声单调尖细。觅食在树冠层枝叶间或树枝上,也在空中飞翔捕食。
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亦主要为甲虫、蝗虫、铜绿金龟甲、蝽象、蝉等昆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
赤红山椒鸟俗名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往东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南部和海南岛、江苏等地。
主要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通常营巢于茂密森林中乔木上,也在小树上营巢。巢呈浅杯状,主要用细草茎、细草根、松针等材料构成,巢外壁还用蛛网网一些苔藓和地衣,使巢的颜色和营巢的树干一致,远处看来,好像仅是枝干上的一些苔藓。巢距地高3米以上。每窝产卵2-4枚。卵天蓝色或海绿色、被有暗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0-23毫米×16-17毫米。
赤红山椒鸟云南亚种(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elegans)
赤红山椒鸟华南亚种(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ohkiensis)
赤红山椒鸟海南亚种(拉丁学名:Pericrocotus flammeus fraterculus)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由于森林的砍伐,人口增加,以及山椒鸟艳丽的羽色而常遭致更多的捕猎,因而其分布面积和数量都明显减少。
注:赤红山椒鸟图册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