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3 14:34
赤鬣羚(Capricornis rubidus):是偶蹄目、牛科、鬣羚属的哺乳动物。头体长140-155厘米,肩高85-95厘米,尾长8-16 厘米;体重110-160千克。皮毛粗糙,整体呈一种独特的红棕色,腹底白色。 有一条细的深色背条纹沿着脊椎从肩部延伸到尾部。颈前部有长鬃毛,兴奋时可竖立。耳朵长而尖。两性都有向后弯曲的椎形犄角,长15-25 厘米,雄性的角往往更长更粗。
赤鬣羚头体长140-155厘米,肩高85-95厘米,尾长8-16厘米;体重110-160千克。皮毛粗糙,整体呈一种独特的红棕色,下体白色。有一条细的深色背条纹沿着脊椎从肩部延伸到尾部。颈顶部有长鬃毛,兴奋时可竖立。脸颊没有明显的标记,但眼睛前面有大的眶下腺。下颏下方的白色斑块延伸到喉咙顶部形成白色围兜。耳朵长而尖。两性都有锥形、向后弯曲的犄角,长15-25厘米,雄性的角往往更长更粗。
赤鬣羚有两种形式:深红色和浅红色。较深的形式是头部毛发基部黑色的,较浅的形式是头部毛发从白色基部中获得较浅的皮毛。颜色较深的有时被称为“真正的”赤鬣羚或缅甸赤鬣羚,颜色较浅的称为“阿萨姆赤鬣羚”。“深色赤鬣羚”主要产自缅甸北部,浅色赤鬣羚”来自印度东北部和缅甸西部(来自孟加拉国的赤鬣羚可能也是浅色的)。
对赤鬣羚的自然历史一无所知。据推测,它们在生态上与中华鬣羚相似,栖息在崎岖陡峭的山丘和多岩石的地方,以及地形较平缓的丘陵和山地森林地区。
赤鬣羚的生活习性还不是很明晰,很可能与其他鬣羚属物种相似。在早上、下午晚些时候或傍晚最活跃。洞穴和悬崖峭壁可作为避难所。鬣羚属动物通常是留居中的,不迁徙。眶下腺可能在区域标记中起作用。当发出警报时,鬣羚属动物用响亮的口哨或鼾声发声。通常独居或组成2-5只的小群。食物以草、嫩枝和树叶为主。
分布于在印度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孟加拉国(朱穆纳河以东)和缅甸北部的丘陵热带森林。
该物种分布在缅甸北部,也许是西部。其具体范围并不为人所知,部分原因是与阿萨姆邦和孟加拉西部相邻领土的另一种赤斑羚形态相混淆,而且所有生活在此地的鬣羚都可以显示不同数量的红色和黑色皮毛。真正的赤鬣羚标本的毛基是黑色而不是白色。缅甸北部克钦邦的记录和标本显然是这个物种。其他报道的地区包括上钦德温、阿拉干山地区(Arakan Hills)和萨尔温江上游的石灰岩山丘。如果没有随附的标本,这些记录就不太确定了。该物种可能在某些位置与中华鬣羚重叠,中华鬣羚延伸至大部分掸邦和勃固,至少西至伊洛瓦底江。然而,那个时期的许多类型地标注都是错误的,这可能是其中之一。
在印度东北部,归因于鬣羚亚种的赤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rubidus)显然出现在雅鲁藏布江以南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和特里普拉邦的丘陵地带。然而,在评估中,这些动物被认为是喜马拉雅鬣羚,有待进一步的信息确认。
赤鬣羚的妊娠期约7个月,每胎产1仔,幼羚断奶期约5-6个月。性成熟时间:雌性约30个月,雄性约30-36个月。寿命10-20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2010年Ⅰ级。
该物种面临的威胁尚不清楚,但该地区有大量其他大型哺乳动物被猎杀。缅甸的赤鬣羚是当地贸易中交易量最大的物种之一。2006年缅甸TRAFFIC调查的每个市场都有赤鬣羚,在大多数市场,这是最常见的物种,观察到的大部分部位是角和头。其中许多市场位于缅泰边境,经销商声称这些边境市场的所有买家都来自泰国,这表明他们公然无视国家立法和“华盛顿公约”。整个东南亚的“鬣羚”物种都受到法律保护,但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地区上保护该物种似乎并不是优先事项。
在缅甸,赤鬣羚被大量猎杀,肉类通常在当地食用,但部分,包括前腿、头部、角和来自胃部的脂肪,是最受欢迎的传统药物。这些部分被渲染扩大其作用,以小瓶油脂的形式出售。据经销商称,这种油脂用于外用治疗皮肤疾病和关节问题。角尖也从缅甸出口到泰国,连接到斗鸡的爪上成为“马刺”,这被认为会给它们更多的力量。
2006年,对边境市场和缅甸中部市场的经销商的采访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地区,赤鬣羚的数量明显在下降。在许多地方,它们变得稀缺。
2017年12月,科研人员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过程中,在野外拍摄到一种红色鬣羚,经专家鉴定,该鬣羚为中国兽类新记录物种赤鬣羚,这批野外影像资料将为研究赤鬣羚提供珍贵信息。据《世界兽类物种名录》第三版有关描述,赤鬣羚属偶蹄目牛科鬣羚属下的一个单独物种,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中国国内对该种无确切记录。新华社发。